《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是关于辽代壁画墓的区域研究。作者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与敦煌藏传佛教专题研究的一本论著,也是我院文献所长期以来从事敦煌吐蕃文献与石窟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
《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是关于辽代壁画墓的区域研究。作者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就此而言,这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又假如不是以散点透视来“选择”画面,也不可能将超过二十里的沿河景致,压缩在五米左右的篇里。如此,再客观的描述也就成了带着浓厚“导赏”意味的创作。所以,当大家在欣赏这记述当年北宋民间面貌的画卷时,长卷亦牵着我们,一步步地穿街过巷,走入画家身处的世界,分享他的感受和“看法”。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宫书画馆》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本书为第二编。
《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与敦煌藏传佛教专题研究的一本论著,也是我院文献所长期以来从事敦煌吐蕃文献与石窟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锡林郭勒是我国的草场之一,岩画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2016年秋,中国人民考古文博系和锡林郭勒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锡林郭勒的岩画遗存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22个岩画集中分布地点,是近年来中国岩画的重大发现之一。我们将用文字、线图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报道此次岩画调查的材料,以此促进中国岩画考古学的进展。
《中国汉画研究》是一份汉代画像研究学刊,本书是《中国汉画研究》2005年卷,共收录12篇论文,分为报告、研究、综述和评述部分,“报告”对陕西、四川两地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作了考古学上的汇报和整理,“研究”就画像观者、具体画像题材、谶纬、铭文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综述”是对陕北画像石的研究综述,“评述”是两篇论文的读书报告。本卷以陕北地区为主题,图文对照,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
《中国岩画史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岩画研究的论文集,多角度的研究维度所得出的成果告诉我们中国岩画起源的秘密,特别是从中研读出了中华民族早期历史出现的音韵史;本研究使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数字卦作为线索,从而在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的波澜壮阔的神秘历史时多了一个研究方法。《中国岩画史论》研究视角敏锐,路径独特,内涵丰富,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岩画有诸多借鉴意义。
《文明的印痕:贺兰口岩画》包括彩图、线描图、拓片以及文字部分,该书共收录贺兰口精美的人面像岩画、符号岩画与动物岩画及风光照片150余幅,另有部分岩画线描图,每一幅图片都配以优美的说明文字,力求向读者全面展现贺兰口岩画的精彩与风景的秀丽,为我社岩画系列丛书的又一力作。
这本《贺吉德先生文史研究丛书:贺兰山岩画研究》(作者贺吉德)代表了目前中国岩画研究的水平。是为中国岩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作出的新铺垫。是自宁夏岩画发现之后,对宁夏岩画历史文化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岩画是神秘的天书。本书是帮助人们了解天书的辅导老师。
《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品集》所收录的一百余幅作品都是淮安市博物馆50多年积累的名作经典。《淮安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品集》的问世将使这些沉寂多年的明清书画作品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并有力地推动我馆学术研究等工作的深入开展。轻启这些散发着墨香的精美杰作,读者在鉴赏中会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江南古建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古代建筑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江南古建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研究》通过常熟赵用贤宅和严呐宅彩画保护的案例分析,对现存的江南苏式彩画的常见病害、保护材料与保护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书中收集的大量有关江南苏式彩画的留存分布、规制类型、纹样图案、工艺技法、主要病害、保存现状及保护技术方面的资料,对今后苏式彩画的研究与保护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的壁画资料是九十年代唐代考古的发现。亦是继懿德、章怀太子、永泰公主墓壁画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靖陵为迄今开挖的唐帝王陵,其它几座墓的墓主亦是皇戚贵臣。这些墓室壁画集中了当时二流的绘画大师绘制,不但品阶高、艺术手法精湛,而且经千年沧桑,依然保存较好,各墓年代序列清晰,研究唐代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目前,壁画中的相当部分已掩埋保存,欲了解其全貌,本书是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