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宋茶之韵,更显茶文化一枝独秀的魅力。力作《宋画茶韵》,与一众研究从茶史研究宋茶不同,它另辟蹊径,以宋画中茶画作品为切入点,细细鉴赏,从中体味宋人如何以茶品道、以茶品诗、以茶品禅,并深入挖掘为今存茶史载籍失载的一些宋茶文化细节,从而解开前人未解的宋茶文化之谜团,向读者展示了宋画空间中的风雅生活、宋画中的茶事、宋画中的茶器、宋画中的茶俗、宋画中的茶艺、宋画中的茶道,完整地揭示了茶器之形与茶艺之心,将两者完美结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宋画茶韵。 是书,文字飞动,语言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愿向读者力荐佳作。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 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 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云冈石窟兼具历史、 、社会、科学属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只包涵中华文明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兼具数个 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多次碰撞与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态。所以云冈石窟 本质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为继巴米扬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罗 艺术的代表,身处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和多民族交流的辉煌。 本书由云冈研究院主编,透过 、北京大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南开大学、云冈研究院等1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近30位学者、专家就云冈石窟与交融创新的不同视角研究,其中包含对南北朝图像的转型、辽金墓葬、云冈洞窟形制的变迁、北魏平城外来文明艺术、北魏政治社会情状等,挖掘、弘扬南北朝时期兼容并包的文化,让人们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珍藏版)》是我国靠前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赵力光编著的《古代建筑石刻艺术》卷主要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古代建筑及馆藏画像石、陵墓石刻、佛教造像等。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龙》以图片为主要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汉画中的龙纹形象,是汉代龙纹最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求。本书对于中华龙纹的造型特征及文化特征的研究和中国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具有的意义。本册汉画主要有:青 龙 、翼 龙 、虹 龙 、异形龙 、变形龙 、二 龙 、多 龙 、龙局部 、仙人与龙、龙 车 、龙与星辰
由孙霞等人编著的《72件最有意思的中国书法/博物趣吧》以中国书法为主线,紧紧围绕其引人入胜之处,不断勾连相关背景知识,以文化解读文物,以求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其中的历史意蕴。知识深入浅出,文笔轻松自然。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收录了作者汤池教授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约30万字。内容主要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这些著述考论翔实,观点严谨鲜明,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首肯。其中又以史前彩陶及人像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墓室壁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教学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富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本书可供美术史、文物考古、古代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美术史、历史文化、文博考古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关于汉代墓室的画像石,在文献记载里很早就出现了,但汉画像石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却是后来的事。清代到民国期间,陆续有所甘肃和研究,但还是开始阶段,真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是建国以后的事。从建国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方面是各地的画像石不断出现,为数众多,有的地区还成立了画像石博物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汉画学会,不少专家先后出版了较前更有尝试的研究性著作,形成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专家队伍。而且还带动了中青年一辈的汉画研究爱好者,相继以汉画研究为自己的志趣,这是十分的现象。 本书收录的汉画像石,多未发表过,有些题材在以往的汉画像石中,也较为少见,这对人们认识和研究汉代社会又多提供些新的资料。 在树图释的叙述上,学者冯其庸先生谆郭教诲说,不要干巴巴的就图论事,要让人们看完
《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研究的考古学基础、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结论、附录、插图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著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