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对迄今所见古代帛画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在全面综述与客观评介20世纪帛画研究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战国楚帛书画的结构、马王堆西汉帛画天地神话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等问题,对古代帛画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书中配彩图5幅、插图36幅。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是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出发为我们描绘了这帮栖息在frontier的“蚁群”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著作。《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是孙彦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著作的初衷是对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从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的角度展开纯学术性地探讨,然而探讨的成果却给我们留下了对河西边境生活的强烈印象。这里既有拓疆者艰苦卓绝的生活写照,又有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和享乐,更有对父母乡邦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当然还有各族群之间的和睦共处,不乏印象强烈的描述。
宁寿官花园的营建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完工,是乾隆为自己归政后设计的居所。玉粹轩即位于花园的第四进,坐西朝东,三开间,歇山顶。钦命绘制室内明间西壁通景画,则为乾隆四十年。通景画在清官档案中又称作线法画,它以中西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制成颇有立体感的整壁图画,利用视象错觉延伸室内空间,因成一种独特的室内装修形式。占满玉粹轩明间西壁的通画,便是借用壁前的落地罩之“实”,而以画笔推出进深之“虚”,以成罩内的一个视象空间。画中灯笼框夹纱落地罩的式样与通景画前方的落地罩几乎相同,惟前者的隔心与横披心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后者为团龙八宝芝麻纱。
由孙霞等人编著的《72件最有意思的中国书法/博物趣吧》以中国书法为主线,紧紧围绕其引人入胜之处,不断勾连相关背景知识,以文化解读文物,以求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其中的历史意蕴。知识深入浅出,文笔轻松自然。
暂无内容简介。。。。。。
西方绘画的主流以再现视觉真实为目的。而对视觉真实的追求也使得摄影诞生。以摄影为基础,摄像、电脑图像先后被发明。这些以机械方式捕捉和创造的图像,笔者在此统称为机械图像。 机械图像的二维平面性和绘画相似,因此它迅速地成了绘画的重要参照系。它为写实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画家通过照片解决了绘画中的一些难题,例如准确的动态造型和历史依据等等。同时,它也在某些层面上取代了写实绘画功能,例如纪实和肖像。不仅如此,机械图像通过对绘画的模仿,不断侵蚀着绘画的视觉效果领域,引起了画家们对绘画的存在价值的思考。于是,绘画被迫和主动地开始回避单纯的描摹对象,不断拓展绘画自身区别于摄影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摄影可以说将绘画逼上*路,也将绘画从再现中解放出来。 在绘画寻找自身特点的路程中
孙彦副教授的《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以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墓葬形制、茔域、照墙、葬具以及壁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一步对壁画所见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豪族、豪族共同体、地域社会、民族图像、宗教信仰以及壁画墓葬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展开阐述。
本书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的概况、价值评估、颜料分析、保存现状调查、病害成因分析、保护措施等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怎样保护和研究魏晋墓砖壁画,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 果园 新城魏晋墓群 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 地下画廊 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