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 器物研究 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 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 ,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 行钟 与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马王堆汉墓服饰是 汉服 这一概念的源头。本书围绕马王堆汉墓服饰实物,对照战国秦汉时代服饰实物及简牍文书记载,带领大家细看楚汉数百年的服装时尚变化探索古人制衣的巧技与用心,多角度展示马王堆汉墓服饰的制作细节,解读服饰蕴含的先秦旧礼与汉家新制。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大量战国至服饰文物图、手绘图,阐释该时期的服饰及其文化。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本书是关于带钩与带扣所见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述。前半部分结合考古学材料,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带钩的起源、分类与演变,带扣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带钩与带扣的名称,同时根据带钩的出土位置,目前所见壁画、陶俑等人物佩戴带钩的图像,分析了带钩的使用方法等。 后半部分作者借用史料,引申论述了带钩与带扣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意义,其中春秋时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管仲,孔孟庄三位圣人,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等,都与钩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钩扣在王位继承中演绎的历史故事尤为精彩,值得一览。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本书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钱币800余件,所选文物起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止于五代十国,包括金属铸币及纸币,以流通钱币为主,其他非正式流通钱币亦有少量收入,每钱均有正、背两面图,保持原大。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很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抢先发售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近期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蕴藉十余年的精力潜心集结汉灶,数量已达数百品,并从中精选两百品,汇集成册。 书中所收录的汉灶,大多采集于*代表性的中原地区——陕西、山西、河南三地,从中可以一窥中原汉灶的典型全貌。全书所选图片清晰精美,并配以详细的内容简介,真实地传达出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饮食文化和文明程度等重要信息,为研究汉代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钱币1000余件,包括金属铸币及纸币,以流通钱币为主,其他非正式流通钱币亦有少量收入,时代上起自宋代,终于清代,每钱均有正、背两面图,保持原大。
本书收集了以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纺织品为主,同时包含洋海等墓地出土及采集的文物共29件,详细记述了这29件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对这些文物的修复源于配合阿斯塔那 哈拉和卓墓地发掘报告的整理。在这些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严格遵守 原真性、*小干预、可识别、可逆性 的文物修复原则,并根据每件文物的特点详细编制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纺织品保护修复方案》,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於2012年6月正式获批。历经五年的时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汪自强、楼淑琦的指导下,终于圆满完成了该方案内35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为了给研究吐鲁番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更便利的研究资料和实物图片,将其收集整理编辑成册。
《南阳出土铜镜》的学术价值,首先是以南阳地域为中心,以墓葬中的出土物铜镜为对象,进行了较全面的专题研究。将1995年以来,南阳市区一个相对集中区域内墓葬中出土的铜镜进行了整理。在四千余座墓葬中,有453座墓共出土了500面铜镜,9面铁镜,出土的500面铜镜全部列出。
《简帛》(第十八辑)共收文21篇,其中含近年韩国、中国大陆简牍研究概况各1篇。材料涉及上博简、清华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北大汉简、长沙尚德街法律木牍等多批简帛资料。内容则涵盖文字考释、语法探究、史实考证、器物(名物)考证、简文释例、文献复原以及从简帛资料出发的历史研究(制度史、法律史、思想史、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
本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新疆和田(古代于阗)出土的13件粟特语文书的释读整理成果。这批文书不仅是近年来国内所出粟特语文献中数量*多的一批,也极富研究旨趣。文书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世俗文献,年代约在8世纪下半叶,为了解唐朝在西域统治末期在安西四镇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