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本书稿以山西地区坡头-清凉寺、临汾下靳、临汾陶寺、兴县碧村等地出土的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 以精美的图片的形式, 严谨的学术性研究, 对其质料、形制、功能、源流等问题进行探讨, 进一步厘清史前时期玉石之路山西段的历史地位, 完善史前中国玉文化的分布框架, 从而促进对山西史前文化及文明起源阶段相关问题的认识, 对展示山西文物大省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本书稿以山西地区坡头 清凉寺、临汾下靳、临汾陶寺、兴县碧村等地出土的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以精美的图片的形式,严谨的学术性研究,对其质料、形制、功能、源流等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史前时期玉石之路山西段的历史地位,完善史前中国玉文化的分布框架,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在原书的基础之上,作者增加了《考古绘图的艺术性》等三篇文章,使图书在考古科普方面的价值得到提升;作者同时将个别旧图替换为细节 为严谨的新作,使得图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这本书的照片清晰,附有电子显微照和精工拓片,有助于从细部考察.在古玉鉴赏图书中出类拔萃,商人一等。我认为,这本书与上本书一样,值得珍藏和认真阅读。这对学习玉器,将会大有收益。众所周知,鉴定玉器要从玉料、受沁、做工、器形、纹饰这五个方面去考察,雷先生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实物,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理论,因而在这五方面,具有真知灼见,做到准确辨别真仿、断定时代,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
本书稿是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大学历史系讲授“云南民族史”课程的讲义。书稿定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学术界部系统阐述云南历史与民族发展变化历程的著作,开创并奠定了云南民族史、地文史研究的基础。
本书收录了清代至当代玉雕精品150件,其中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当代玉雕精品120余件。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部分,收录了有关清代玉雕、当代玉雕理论研究文章5篇;第二部分介绍清代玉雕精品30余件;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代玉雕精品,分别从京派玉雕、苏派玉雕、扬派玉雕、海派玉雕、新疆玉雕几个派别进行介绍。
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中国宗族史》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中国宗族史》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于卓思编写的《八十件最有意思的中国玉器(趣 吧博物)》一书以中国玉器为主线,紧紧围绕其引人 入胜之处,不断勾连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以文化解读 文物,以求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意 蕴。《八十件最有意思的中国玉器(趣吧博物)》知识 介绍深入浅出,行文笔调轻松自然。
西汉,是一个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朝代。中国传统政治,从“尚力”的霸道政治走向“尚礼”的王道政治,其探索过程,正是在西汉一朝完成的。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治统”与“道统”关系,是在西汉一朝确立并成熟起来的。 《汉朝:被掩盖的真相》的主旨也恰恰在于展示这样一个“治统”与“道统”关系的演变过程。 《汉朝:被掩盖的真相》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重新梳理了大汉王朝的历史脉络,从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中还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生动叙述了一桩桩复杂而又传奇的历史事件。在书中,作者灵活运用大量史料,得出了一系列惊人的结论:刘邦竟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他的性格却又影响了整个汉帝国的治国理念;“文景之治”只是一个虚构的盛世;汉武帝“独尊儒术”意图一统思想,却埋下了汉朝灭亡的伏笔……这一切完全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