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发展目前一个异常活跃的阶段。民国文献辨伪学是一个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未见有人真正从“文献辨伪”的角度,解读这个广为人知的“文献辨伪”问题。《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是靠前靠前部系统研究民国文献辨伪问题的专著,是作者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姊妹篇。本书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贯彻其融合古今、中西的“文化自觉”。本书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作者提出,民国时代的文献辨伪,既非单一纯的文献整理问题,也非单纯的学术思想问题。在思想上是叛逆与救赎之间的博弈,
本书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靠前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共收录研究文章20篇,主要围绕出土文献中的文字考释及相关篇章文义理解及成篇过程展开。
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简,在反映汉初文字的隶变情况方面代表性。《合阴阳》一共有三二支简,简长为二三厘米左右,简宽为一厘米有余,每支简上的文字有二十余字不等,其内容是对房中养生术具体技巧的描述,属于医简。这批简的简幅较宽,书写时便于发挥书法技艺。这批简的抄手在书法方面本身也有较高的造诣。这组简,从笔画上看,书写者颇能随心所欲地将刚柔不同的笔画揉合在一起。例如其横画,虽也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上的文字一样,都讲究方起尖收,但在其方起处就往往兼有圆笔或点墨,其用笔就并不太着意于棱角的分明与否。至于其折笔则方圆并重,或一笔弯下,显其圆转流畅,或分笔相连,呈其刚劲遒健。从文字构形上看,其中宫紧凑,四周舒展,左右避让,上下呼应,顾盼有情。特别是其波挑披佛之处,
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为讹错字)。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校正传世文献。
《陈炉耀州瓷精萃》中收录立地坡、上店和陈炉耀州窑金代至民国时期约二百五十件(套)器物,其中除十二件为陈炉陶瓷厂藏品外,其余均为近年来耀州窑博物馆考古挖掘出土或征集的陈炉耀州瓷精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炉三窑场陶瓷烧造的基本面貌,同时集中体现了耀州窑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的科研成果。“耀州窑陈炉窑址考古调查与研究”是国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重点科研课题项目,《陈炉耀州瓷精萃》即是在该项目成果基础上编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