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占卜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朱杰人主编的《历史文献研究(总第40辑)》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组织编写,内容为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共收学会论文37篇,包括:黄爱平《试论四库提要对清前期官方经学的解读与评判》、许起山《四库本〈三朝北盟会编〉发覆》、[美]伊沛霞《大驾卤簿:皇家胜景和北宋开封的视觉文化》、武秀成《史源文献与〈新唐书〉之误书》等。
本书是由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系列学术论丛。全书收集10余篇论文,分别对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进行研究。出土文献研究难度较大,内容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书刊发的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则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体例规范,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该书内容丰富完整,作品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呈现了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利用的资料出土文献与文物并重,讨论的范围很广。碑形墓志问题、墓表问题、神道石柱问题,墓塼书式、书法问题,墓塼墓志的出土时地问题、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总体性问题,都在探讨之列。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利用出土的文物和文书,对中古中国西北边疆历史的一些敏感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利用先秦秦汉的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出土文献和传世的《诗经》材料相比勘,校正文字,确定用法,梳理文义,重新对《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较有根据的解读。
《秦汉简帛讹字研究》内容介绍: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为讹错字)。 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 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
暂无内容简介。。。。。。
朱杰人主编的《历史文献研究(总第40辑)》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组织编写,内容为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共收学会论文37篇,包括:黄爱平《试论四库提要对清前期官方经学的解读与评判》、许起山《四库本〈三朝北盟会编〉发覆》、[美]伊沛霞《大驾卤簿:皇家胜景和北宋开封的视觉文化》、武秀成《史源文献与〈新唐书〉之误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