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本书内容简介:古砖的文字和画像是我国传统金石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最近十几年来,在江西地区发现了大批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的古砖,作者从中精选125种,以图文资料的形式结集出版,为研究江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古砖收藏提供了可靠的新物证。
该书是对夏县禹王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所获得的四百余件战国秦汉时期的瓦当进行整理,分素面、涡纹、夔纹、文字、云纹五大类,其中云纹类是禹王城瓦当系列中特色者,故又细分为兽首式云纹、云龙纹、曲尺云纹、网心云纹等十三类。 四百余件瓦当以拓片为主,不清楚者配以线图,读者可从中了解禹王城东周秦汉时期瓦当的艺术特点。 禹王城曾作为早期魏国之都,秦、汉河东郡治所在地以及东汉末年的临时首都,该地出土的瓦当有相当的代表性,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黄河中下游的瓦当使用情况。
本书主要介绍了洛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都城遗址出土瓦当的实物资料,共收录了1950~2005年五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都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工地中出土的东周至北宋时期的瓦当400余件,是研究洛阳古代瓦当的重要资料。 本书适合于考古学、建筑学和雕塑史等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筑、太学及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筑、太学及
对于崇祯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迥异。肯定者,谓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一个精明强干的青年天子;否定者,谓他是一个苛察残暴的专制帝王,一个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他重用袁崇焕、洪承畴等名将能臣,又亲自给他们掘好了悲剧的陷阱。他的血液里承续着太祖朱元璋的刻薄寡恩,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爱好广泛而多情的丈夫。他不幸生在一个“天下汹汹”的多事之秋,与他“博弈”的是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等乱世枭雄,尽管他殚精竭虑,早生华发,但却无力挽救病入膏盲的大明王朝……崇祯帝是一个被许多人同情的皇帝,连李自成也说他“君非甚暗”。本书运用翔实的资料,以严谨的论述品评了崇祯一朝的得失成败,以广阔的视野分析了“君非甚暗”说的成因,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说,引导读者感悟历史、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