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汉画像石、画像砖,一方面具有充足的图像资料,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图像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艺
《椽头乾坤:陕西古代瓦当》内容简介:立足于我省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组织编写考古综述性科普丛书《考古陕西》,丛书以时间为发展纵轴,以空间为叙述横轴,以考古研究收获为基础,以文献引证为辅助,全面展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图景。拟定的《考古陕西》丛书首批书目,包含12个选题。这些选题既考虑反映陕西考古的整体面貌,又突显我省考古的特色、亮点和新收获。为了发挥丛书撰写对年轻人的培养作用,我们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遴选了该院的优秀中青年考古学者执笔,同时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学术水平和价值,我们专门邀请了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书稿完成后,编委会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对稿件审核,作者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在此,谨向撰稿者、学术顾问及审稿专家表示真挚的谢意。
本书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所作的美学探讨。作者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的现代学术视野下,通过对汉画像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的象征符号分析,探讨了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的图像美学问题,立论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汉画像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宜兴紫砂,是中国独有的工艺门类。据史料记载,紫砂器的生产,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发展于近代。紫砂花盆的生产,约为明代中叶,但尚未见有文献记载,只是从现在收藏徐友泉制作的“红泥云足扁盆”“涡口裙足椭圆盆”等可以佐证。由邵忠等编著的《中国紫砂花盆(精)》可读性强,品评兼备。本书分四篇,包括鉴赏篇,配置篇,史话篇,工匠篇。
一、本书所收瓦当上起西周,下至唐代。以秦汉瓦当为大宗。唐代瓦当则精选少量有特色及有代表性的入录。 二、本书编排方式,按画像类、图案类、文字类编排。在每类中,基本以时代先后为序。图案类瓦当,因数量较多,则选取有代表性及纹饰较佳者。文字类瓦当,大致按宫殿、官署、陵墓、祠堂、记事、吉语、杂类排列。 三、本书图版说明,依时代、形制、尺寸、释文、出土地点等项加以著录。某项不详者,暂付阙如。每一瓦当酌加简要说明。 四、瓦当中文字残缺或未识者用“□”标明。 五、本书图版均为拓片,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原拓片,极少数系翻拍所得。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