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进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表里,有着明显的规定性。 大乙、祖乙的岁祭始终受重视,而祖乙是最主要的受祭对象;先公、先妣的受祭位置在一至四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让位于先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又表现出趋于简化的一面,第五期的岁祭完全成了一种极其简约的例行祭祀。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绝世奇珍(雍荷堂沉香珍赏)(精)》由任刚、王晓君主编。作者深入钻研沉香及其历史,功用以及产品配制,并将这些心得与内容编写成书,将之变成文字记载,分享流传下去。本书即收入了作者近期刻制之沉香艺术作品及鉴赏沉香之心得,让广大沉香爱好者共赏共识。
本书是一部文与图结合走向人民大众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有关甲骨文基本知识、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以及历代学者们的研究探索、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本书构成于4个部分:*部分为甲骨文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第三部分为历年甲骨学研究的成就;第四部分为甲骨学发展史上有贡献的主要甲骨学家。本书配有图、画600多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全书共90册,包括《考古编》(全8册)、《释文编 上》(全36册)、《释文编 下》(全36册)、《文字编》(全10册)等四个部分,是对汉代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的64305枚骨签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未央宫骨签于1986-1987年发掘出土,其中有刻字的骨签5.7万多枚,总字数近百万,属于中央、皇室档案,是工官记载车马、衣服、器械、兵器的档案。时间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数量最多。主要内容是设在地方的中央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第一种为物品代号、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第二种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及其相关各级官吏、工匠之名。对中国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 隶变 揭示演化之迹,尤其对汉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如制陶、
旅博甲骨属于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此次旅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全面彻底整理馆藏全部甲骨文,以墨拓、彩照与摹本、释文简释的形式刊布出版,是一部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高档次甲骨著录书,使这批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得以齐整地留传于世。
本书稿收录邬可晶先生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甲骨金文等领域研究的学术论文25篇,涉及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字词疏证等,作者长期活跃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前沿,其论著严谨缜密,多有创见,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此次特以“甲骨金文”为范围将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便于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查检。本集所收諸文,基本上都於2023年底之前在各種學術書刊上正式發表過,只在學術會議上宣讀者暫不收入;本次新补入文集的编按达180余条,再现了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
有感于漆器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的地位尚未被澄清之现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编纂《书漆论道 东亚漆器研究》一书,聚焦世界范围内馆藏和出土的东亚漆器,诚邀深耕漆器领域的各位学界同仁,以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检测和文物保护等多元视角切入东亚漆器研究,撰写相关论文,集学友之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东亚漆器研究的持续深入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