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2BZS021)。由于传世文献史料的简略和缺失,一直以来秦汉行政法的研究难以深入。本书通过全面搜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悬泉置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大量出土秦汉简牍文献史料,对秦汉行政法从法律制度的建构到体系的完善再到具体的实施等均进行了全面的史料疏证与研究。其研究范围涵括行政法的各个层面,包括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决策法、执行法、监督法、奖励法、惩罚法、奖励法及各类行政事务管理法等等,史料翔实,层次井然,可称得上是古代行政制度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的研究,是对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始于秦汉的又一次有力实证,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追溯现代行政制度史的源流与发展趋势均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 座 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建立。作为中央地方共建的 博物馆、 一级博物馆、 4A级旅游景区,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人耕耘与奉献,南京博物院形成了 “一院六馆”展馆布局: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举办清宫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临展;艺术馆分类展览历代绘画、书法、雕塑;民国馆呈现民国一条街,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风情;非遗馆通过小剧场、老茶馆等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数字馆以数字技术呈现中华文化的28个片断,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一院六馆”奉献给观众的不仅是文物与展览,而是由众多不同主题的文化空间组成的文化休闲场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体验与感受。 这本书不是文物的堆砌,精美厚重的铜版
这本小书所收的46篇文章,绝大部分已经发表过。其中很多篇原来发表在中国的报纸和杂志上,是以社会上一般人为对象的。有几篇学术味道比较浓厚些,但也是朝着深入浅出那个大目标努力撰写的,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不会遇到生涩难解的语言问题。 44篇分入5组,组我叫它作“狗尾‘序’貂”,是因为为了它作序的书,都是非常值得读的书,我写的序夹在书里,沾着原书的光,也许有人看一看。第二组文字我给它取了“大题小作”这个名衔,表示我不是不知道大题不宜小作,但我希望读者们能透过纸背看到这些简短结论有庞大的基础。第三和第五组文章的标题不言自明。第四组是我为北京《中国文物报》自1993年夏季开始写的一个专栏。因为《中国文物报》寄来给我常常脱期,我不知道是否寄去的稿件全都发表。在题目后的星星下面如果没有注明年月日,那篇文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处约38米,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器物。
作者历史性地考察了唐代18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对陵寝制度的形成过程和陵址陵名的选择与界定,以及与陵寝制度相关的礼俗制度和人物事迹都作了专题研究和综述。
本书的作者都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有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展览王作经验。所以,我相信读者读这部书,会有走进一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的感觉。精心选择的、优美的典型文物图像, 附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使读者既可以了解历史,又可以领悟与欣赏文物,增加许多文物知识。这应该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据我所知,类似的著作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日本都出版过,体例并非本书,但是由于本书作者们均具有博物馆专家、学者身份,故而本书在文物选择之得当与诠释之准确方面,应该是同类书很难达到的。 本书虽不属于学术专著, 但是,从将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通过文物去研究、阐释历史方面看,本书显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认为,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只能称为狭义的历史学,如何将其更好地与考古学相结合,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科
为什么会有不应存在的文物? 看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那些惊人的收藏就知道了: 钳有子弹的穴居人头骨化石,数十万年以前古人类脚印的化石,伊拉克的史前电池,埃及法老陵寝里的飞机模型陪葬品,公元前1100前的电灯…… 这些有争议的文物在主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或许不过是一种误读,但在本书作者的深入研究下,它们代表的却是以史前外星文明为主导的人类上一次文明。作者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星球还有许多非常秘密的知识,它“不是来自我们的地球”。由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维度的方式。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金石丛话/大家小书》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收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午文化的各个方面。书中讲述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
《敦煌手姿 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系作者二十余来收录的敦煌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王朝壁画中的代表手姿,对敦煌壁画手姿的演变历史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 n n本书收录敦煌各个时期,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等古代王国壁画具有特色的手姿600例。不仅能藉以欣赏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很高的表现,更可从朝代更迭中,窥见美学演变的脉络。
文物保护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我国众多的珍贵文物急需抢救、保护、研究、利用,仍形成强烈的反差,亟需提高整体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加速培养适用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然而目前文物保护方面全面、系统的教材尚较缺乏。我们在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供考古、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敦煌壁画本生故事》为“读懂敦煌”系列图书之一,是一部艺术文化普及类读物。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选题精选了敦煌石窟壁画中本生故事画24幅,并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对这些本生故事画进行了阐释,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本,同时也为从事佛教史、佛教艺术、美术史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临摹时作参考。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宝库内容丰富,从商周甲骨文、青铜彝器款识,到周秦两汉魏晋简牍帛书、汉唐碑版铭志、宋元明清墨迹,琳琅满目。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临摹古代书法作品的迫切要求,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荆门市博物馆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
文物保护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我国众多的珍贵文物急需抢救、保护、研究、利用,仍形成强烈的反差,亟需提高整体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加速培养适用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然而目前文物保护方面全面、系统的教材尚较缺乏。我们在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供考古、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