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 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I》对18位出生于30 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敦煌艺术书系》的*部分,是笔者三十多年来从事敦煌艺术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敦煌艺术中的一些美学规律或特征。如敦煌壁画中的美的规定性、实用性和模仿性、敦煌壁画中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以及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笔者以敦煌艺术的具体图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具象美学与抽象美学相比,不仅比较容易让广大民众理解、接受,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家或工匠们的创作或制作,也具有实际的可指导性和操作性。另外,敦煌壁画中的模仿性、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和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都容易为艺术家或工匠所理解,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敦煌艺术书系》的第二部分,是试图对敦煌文化中关于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成果的新疆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主要素材之一。本书含有152张图片,再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英国探险活动的佳作。
如果说,敦煌是中国人的 诗与远方 ,那么,敦煌艺术就是我们心灵深处浪漫与激情的灿烂花朵。 这部《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融合了西方艺术史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和中国传统艺术家擅长风格分析的优异特色,对敦煌艺术做了全面深入同时叉生动有趣的流畅讲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知识,了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的历史,还可以在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美图片下,走过一段难忘的审美历程。 对学生、学者、老师来说,《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和佛教文明的教科书。对公众读者而言,《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是一本读得懂的学术著作。毕竟,每个当代人都应该有一个 高端阅读 时光,使自己感受到作为人的文化尊严。如果说你一生中想要阅读至少一
这部岩画研究专著以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发现的大量的岩画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岩画的地域分布、发现简史、内容题材、刻绘手法、艺术表现,以及岩画研究中*为棘手的年代断定问题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于此同时,作者还广泛的比较蒙古国境内的阿尔泰山、杭爱山,及内蒙古地区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草原岩画等岩画遗存,对该地区岩画的内容、族属、年代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此外,作者还围绕该地区岩画艺术的发展与衰落问题、戈壁地区岩画分布区域的地貌特征问题、匈奴时期岩画的独特性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由中唐法照纂辑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是净土宗信众在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但中国历代《大藏经》未予收录,其他传世文献亦未见载记。敦煌文献中却见有少量《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残卷,其中以P.2066、P.2250两件法藏写卷保存状况最好且内容最为完整。本书是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人《敦煌本古佚与疑伪经校注》等已有校录成果基础上,秉承 原文直录 之理念进行再校,冀期为学界提供一个更加贴近写卷原貌的文本。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第三版,是考古学家、良渚研究专家 、良渚出土玉器的唯一线绘者方向明的经典著作。本书首次通过线绘的方式,面向大众,对良渚文明的代表 玉器和玉器图纹进行系统的展示和解构。书中精选了方向明老师多年来良渚玉器手绘图的精品,用考古学家的 千百年眼 ,帮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可以通过显像的方式真正拨开良渚文明的迷雾,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纸币三百六十行》收录了18个门类360多个官私行当发行的钱票、代价券、赠券、找零券等400余种,从不同层面解读钱票发行的背景及特点。对钱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我国独特的货币文化和民族经济,有助于了解各行各业经营特点及营销理念,有助于了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大变革的时代,秦汉以来逐渐定型的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开始重构。北朝服饰在承袭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及西域地区服饰特征,塑造了裤褶服、圆领/翻领袍、踝躞带、长蚴靴等特色服饰,对隋唐乃至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服饰在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早在宋代,沈括、顾文荐、朱熹等学术大儒便有精彩论断。本书系统梳理了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所见人物图像资料,结合出土服饰实物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及分期、分区研究,力求全面把握北朝服饰的形态演变序列及时空特征,进而探讨服饰演变背后的政治变迁、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及历史地位等问题。
本书通过现代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民族学成果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等多方面的材料,结合大量考古文物图片,从人类衣着的起源开始,去分析人类生活中为什么会产生衣服,它与人类社会生产以及道德思想的关系。然后具体介绍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中当时人们的衣装与饰物是什么样的,怎样穿着它们,历代衣着又有过什么样的演变,融入了什么样的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揭示出中华古代文明中最为灿烂的创造发明之一 中华服饰文明的基本面貌。
本书以20世纪黑龙江地区的考古工作实践为基础,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空间上以现代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三大区域为核心,总结和概括了一个世纪以来汇集的资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认识,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探讨黑龙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渐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
本教材将以日本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本出发点,对日本旧石器至古坟时代的考古文化特征、农业起源、聚落布局、埋葬习俗、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原始宗教、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日本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对近百年来楼兰考古出土的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阐明了文化面貌与发展脉络,构建起楼兰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和基础研究框架:第一,依靠科学发掘的材料,对墓葬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出三个发展阶段,确定典型墓葬和代表性器物;第二,根据平面形制、建筑技法、城墙朝向、城内出土以及周边共存遗存,对诸古城遗址进行年代推定,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判断其性质;第三,通过与犍陀罗对比,考察诸佛教遗存的年代,并总结整体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楼兰考古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