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 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本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挖掘整理起于明代、讫于1949年,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的传世的单幅绘本、刻本、碑刻地图,或是专项地图集中的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古旧地图(包括中、外文地图),共计66幅。在系统地梳理三山五园地区的自然地理形态演变、历史文化发展变化、重大事件文化蕴含的基础上,采用精巧的装帧设计,优质环保的材料印装呈现,使其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兼具艺术收藏价值。
这本《温州古旧地图集》是上海师范大学“温州通史课题”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编者钟翀搜寻各地的文献地图资料,编录从南宋时期至今的温州地图。所收录有台北“故宫国务院”藏图、日本尊经阁文库以及上海、浙江、温州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藏图,内容丰富,图片效果清晰。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仅有文献的价值,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通史》上自先秦,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共7卷,400余万字,千余幅插图。经过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十位史学专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10年3月出版。本套书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四川历史的权威性著作。 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四川从古蜀至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状况及其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考古的*发掘资料和史学界*研究成果对四川历史的演变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从而使书稿更加历史地辩证地展现四川历史的兴衰发展。统观全书,指导思想正确,资料丰富,内容全面,观点平实,史论结合,分析深入,图文并茂,创新性强,特色突出,是一部有极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当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
本书展示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社会,世界名城和历史古都的珍稀地图,图片均来自珍稀地图收藏行。介绍了世界制图技术的演变。本书推荐跳跃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关注同一城市的地图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制图风格下的变化,前后比照城市景观和地图在风格规范、社会风俗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通过地图洞察城市和社会的变化,将对人类这一社会群体的演进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角。当然Z重要的一点,是欣赏地图之美,它们是人类科学、文化和美学的结晶。
本书作为该领域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是近二十年来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坐标。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章,t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主要讨论气候与地貌、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等问题); 第二章,t青铜器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于居住形式(主要讨论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城邑分布及其形态、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等问题); 第三章,t秦汉时代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主要讨论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交通道路、城邑与村落、文化区域及其差异等问题); 第四章,t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主要讨论自然地
该书为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菊地利夫著,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辛德勇译。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欧美和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历程及其应用状况。是有志于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