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历史的地理枢纽/汉译名著本11》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 十六本改变世界 的 巨著 。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 科学的总结性成果 ,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有多大 政区界限为何犬牙交错 为何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 人口为何多次大起大落 400多个民族,为何如今只有56个 黄河改道如何改变中国历史 潮平岸阔的长江为何被称为天堑 万里长城为何千年不倒 运河何以成为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丝路为何是中西文化交流主动脉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都城风物 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 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 以志岁月云 。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2014 年5月19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开发的《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利用研究团队几次前往帕米er地区实地考察所获成果,精确呈现了包括商队经常通行的玄奘东归路、卡拉其古路和19世纪 大博弈 时英国探险队经过的纳兹塔什路,以及东下葱岭到喀什方向的喀什-英吉沙路和到叶er羌方向的蒲犁驿路。侯教授为何要精准复原丝绸之路?为何首先选择如此具有难度的帕米er地段进行考察?怎样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实现路线的精准复原?侯教授在他的新作《重返帕米er: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中对这些疑问一一作了解答。 本书分以下几部分: 一、对百年来各国探险家斯坦因、斯文 赫定、寇松等人追随玄奘足迹所作的中亚探险回顾。 二、侯杨方教授带领复旦科考队复原玄奘之路的考察记。 三、帕米er是丝路*重要的枢纽。 精确 的概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 2016年)的代表作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 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 。 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 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地理学的性质》在欧美地理学界是一本经典性方法论著作,从1939年问世以来,盛誉始终不衰。它对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细致、深刻的论述,是研究地理学的的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犹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生于清初,有感于明统治者不明边防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而至亡国之恨,遂花二三十年之功终成此书。 该书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一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对景物名胜所在皆略。对旧舆地书名实错误,据正史多有订正。 本书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整理,是《读史方舆纪要》的*个整理本。点校本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校本。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经校勘整理,对原书的脱讹衍倒共出校勘记一千三百余条。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 转变 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 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 ,因为 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 。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本书以 快速发展的文明古国 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数据与深入分析,系统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交通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社会文化地理、全球经贸地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全书多维度探讨了印度地理的独特性、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分析了印度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