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对正确认识秦统一前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及其光辉文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奠立一块科学的基石。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秦岭是一座山脉。然而,它不是一般的山脉。它矗立在中国中央地带,博通东西、和合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下。它是与长江黄河厮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父亲山;它是孕育周秦汉唐盛世风华,光芒万丈的丝路灯塔;它是历久弥新、精华荟萃、万古流芳、闪耀世界的中华标志。 秦岭,究竟隐藏着多少令世人称奇的生态秘密,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多少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秦岭又将走向何方?本书为您娓娓道来……
马拉松战役,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战役之一。“马拉松”三个字本身就具有超人的勇气、坚忍以及战斗精神的涵义。然而,直到今天,也只有研究古代世界史的专家们从狭隘的角度出发,讲述马拉松战役的前因后果。吉姆?莱西,作为一位著名记者、历史学家、参战老兵,从全新角度解读马拉松战役的发生原因、战斗经过,以及它如何拯救了西方文明。莱西生动地还原了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格局,为读者解开视死如归的雅典人以寡敌众、大挫波斯帝国的历史之谜。莱西从希罗多德的史书出发,重现这场战役的战略战术详情,包括双方兵力,以及希腊指挥官的真正身份。他也驳斥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雅典军队毫无经验、波斯军队虚弱颓废的误解。莱西拥有现代战争记者的优秀素质,在细节上孜孜以求,书中生动描绘了雅典方阵出乎敌军意料,率先发动猛攻,摧毁波斯防线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本书关注的人物首先是与各朝禁卫军兴废有密切关系的皇帝,其次是禁卫军将领,再次是被皇帝授权统领禁卫军的宦官。另外,还有一些列身于禁卫军将领的文士、一度总掌禁卫军的权臣。其中占篇幅的是禁卫军将领。????总领禁卫军的权臣,是一种特殊人物。正常情况下,禁卫军是不能由皇帝以外的人掌管的。权臣的产生需要多种因素,其主要因素是皇帝的幼弱。一些权臣演变为下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而本书归入禁卫军人物的权臣,都是曾经不可一世但失败的人物。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