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
《三浦文庫》由“三浦理一郎博士古典文獻學研究基金會”發起編纂。本基金會係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爲紀念已故2002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畢業生三浦理一郎博士而設立,主要用於支助中國古典文獻學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出版。《毛晋交遊研究》为其系列之一,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與東林黨人士之交遊、與明末清初文人社團成員之交遊、與明遺民之交遊、與僧侣之交遊、與江南及各地文人之交遊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以色列吉迪编著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是介绍议礼通论丛书之一,本书包括仪礼通论题记、点校说明、仪礼通论序、卷前、仪礼论旨、卷一、土冠礼、卷二、土昏礼、卷三、士相见礼、卷四、乡饮洒礼、卷五、乡射礼、卷六、燕礼、卷七、大射仪、卷八、聘礼、卷九、公食大夫礼、卷十、觐礼等等。
近100年前,一个负有间谍使命的芬兰探险家由新疆入境,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到达北京。这个中文名字叫马达汉的人,沿途写了数十万字的旅行日记,拍摄了1370余幅照片,在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后,这些日记和照片方得面世,尽现20世纪初叶中国西北的人文风貌。
《桂林历史人物录》为研究桂林历史、人物的工具书,每个人名列为一个词条,简单介绍其生卒年、字号、籍贯、出身、主要官职和在桂任职情况及其诗文著述等。为方便读者对人物研究,在部分人名词条下附录其资料出处,以供查考。所选人物分朝代,按姓名笔画,依次排列。所选历史人物范围,限于桂林及其附郭临桂县本籍和宦桂、旅桂等外籍人士,上自秦汉,下至清末。 本书选取的原则:一、凡在桂林生活过,又留下与桂林有关的文艺作品或石刻等文物古迹者。二、桂籍人物有著述者;或有特技者;或外任知县以上,政绩卓异者。三、宦居桂林,官在知府以上者。凡具备上列之一者,酌情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