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 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本书涉及人物有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香料院士 孙宝国, 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郑纬民,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陈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等,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当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口述历史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在国内外方兴未艾,本书详尽介绍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作者唐纳德·里奇,现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他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编过“特威恩口述历史系列”丛书,出版了几部美国历史教科书及多部学术著作。他曾提作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也曾在美国历史学会等研究机构任职,并以其20多年的访谈经验于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及研修营。因对口述历史的特殊贡献,他曾获得代表美国口述历史界崇高荣誉的“理查德·利奥波尔德奖”和“福里斯特·波格奖”。
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本书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 的珍贵资料。
本书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 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极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zui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
红色延安口述 历史 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 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 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 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 在延安十三年的辉 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 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口 述、实录和学者的考证,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十多个 的 友人的历史群像,再现了中国抗战和延安走上世界大 舞台前的 窑洞外交 活动的历史风貌。
本书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嫡孙女张珑先生的同名回忆录《水流云在》的增订本。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通过细致入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观察,通篇用平和、沉静、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近代风雨激荡中起伏跌宕的长达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全书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出生在上海极司非而路40号的深宅大院,见证了张元济先生盛年*舒心的出版家岁月;较长时,在江西九江庐山牯岭中路118号A、和上海上方花园24号的童年往事和家庭生活;在上海中西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生涯。参加工作后,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后随丈夫下放焦作附近的秦屯干校,又辗转赴湘西黔阳山区重执教鞭;1973年调回北京,从事建筑情报编译和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建设部建研院创办我国*部英文建筑杂志《中国建筑》
一 位 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 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历时四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访问并整理成书 往返京滇,走访顾方舟先生多位亲友,以求全景呈现历史 ◎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国土沦陷,亲身感受亡国奴的屈辱。 ◎ 四十年代,依从母亲心愿,学医以谋生,受进步师生影响,转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 ◎ 五十年代,肩负祖国重望,成为首批留苏学生,一去四载,刻苦钻研病毒学。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临危受命,再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方案,依据国情,提出活疫苗技术路线。 ◎ 六十年代,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 成功研制
本书主要是旗人妇女的口述。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些获自民间妇女的资料与通常带有权力意识的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正统知识的比较中,我们才可以重新认识被边缘化了的一些人物和日常事件,并找到新的意义。 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一是相对汉族而言,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 丛书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
本书系根据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对全山石先生的口述史采访整理而成。书中回顾了全山石先生90年的艺术人生,谈及其家庭环境、艺术启蒙、求学习画、留学苏联至回国任教后种种经历。他在长期的油画教学和创作实践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果丰硕。书中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全先生的24幅美术作品,书后还附有全先生重要著作目录和油画作品目录。全书内容充实,既是对画家不平凡生活历程的全面记录,又有大量鲜为人知又鲜活生动的创作故事,具有很强的学术指导和艺术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6 第二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 本书一方面从跨学科应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讨,也有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公众传播作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国内外的现状,阐述口述历史在文化普及与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进展。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 活生生的人 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以及医学等等。
本书是一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述史。199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进入到了一个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节点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迎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一对一采访了十位中国知名高校的原党委书记和校长,聚焦时代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以生动的事例,忠实记录他们所在大学在学校治理、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与实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来腾飞的发展历程。 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大学
澳门每年不同时段进行的仙佛节诞活动,大都传承了百年甚至数百年,时至今日,依然年年举办,热闹非凡。节诞的不少项目已列入或正在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节诞》一书对澳门土地诞、包公诞、北帝诞、妈祖诞、鱼行醉龙节、浴佛节、谭公诞、哪吒诞、鲁班诞、观音诞、关帝诞、康公诞、华光诞等13种百年节诞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相关庙宇的庙祝或有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鲜活地展现了澳门庙宇文化及百年节诞的历史与现况。书中附有大量节诞活动及庙宇图片,书末所附访谈主题、叙述者名单、访谈日期和地点等 口述历史资料 ,为难得的第 手资料。
本书为首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内容从多元化的视角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 ;既有口述历史方法论指导,也有口述历史记录文本,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术读物。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2期,此为第四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2篇,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捷克与中国的14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与环境研究,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教学,以及口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考等专题展开跨学科与跨领域探讨。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5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