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 波罗行纪》(又名《马可 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 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 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限量珍藏礼品盒全7卷)将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口述历史除了因为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之外,他本人叙事风格的个性化也是一大特点。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讲述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
著名宗教领袖、中国基督教协会原会长曹圣洁有关家世亲友、传道治学、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回顾,阐述其如何从一个受保守神学影响很深,封闭、虔诚的女孩,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过程。口述人曾任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与海内外基督教及各界人士均有交往,因此口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从民国到当代的变迁,也对各历史阶段的教会生活、中外各类基督教人物、教会重要事件等多有生动的刻画剖析,补充了不少细节材料,使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更为丰富和生动。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军垦史。军垦人的艰辛与拼搏,汇聚成 北大仓 的硕果,凝聚成 北大荒 的精神。本书收录了一百四十余位军垦老人的口述实录,既有重大事件的历史亲历,也有日常生活的鲜活细节,更有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切感悟,反映了军垦群体在北大荒开发进程中的真实状态。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军垦人的经历、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多元地观察和理解那段历史,进而对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入的审视和思考。
无
在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农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龙云被称为“云南王”,主政云南18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本书是龙云之子龙绳武先生的口述纪录,讲述龙云由地方军阀到抗日功臣,再到“民主斗士”的曲折一生,揭开龙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的由来。内容涉及面广,其中对民国前后的云南社会文化状况、政局演变、时事人物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讲述,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份研究民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