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 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1942~1944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此战中,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大放异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书口述者多为参战将士,他们的口述全面还原了中国远征军历史。
本书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 1948 1954 年之间创作完成。全书从 1919 年的《凡尔赛合约》开始一直写到 1945 年《波茨坦宣言》二战结束,既有对战争的原因、经过的描写,又有战争过程细节的再现;既有重大国际事件的叙述,又有战争中各国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是研究二战的重要史料。
本书以顾应昌先生的生平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外汇汇率、税收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建言,以及对大陆国有企业改革、汇率调整、一胎化政策、住房私有化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他的看法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今天面临的经济课题极具参考与借鉴价值。
《邹逸麟口述历史》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挚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原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原副主
本书是一部由谢雪萍口述、朱洪海撰稿的口述历史作品。谢雪萍18岁奔赴延安,是开国少将张学思的夫人,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妹。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谢雪萍奔赴延安与张学思相识相爱,1940年,随张学思率领的 东干队 奔赴冀中前线,亲历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以真实经历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第二,张作霖以及张学良时期的张氏家族状况。第三,对张学良的记述和回忆,尤其谢雪萍曾经两次去夏威夷面见张学良,有关晚年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书后扫码欣赏《在太行山上》,由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唱!
本书以关德懋先生生平为线索,回顾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德关系的微妙变化,对德国军事顾问团之贡献、一亿马克借款、驻德大使人选等情况有深入剖析。此外,由于其家世渊源,对北洋政局亦颇多见证。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 20 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77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首都党史工作者和媒体人
《口述历史系列: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作者详述了蒋介石与四川军阀刘湘之间时分时合的微妙关系,是研究民国军阀史的重要史料。作者还重点回忆了本人在台湾与国民党当局之间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官司,反映了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政局。 刘航琛(1897-1975),四川泸州人,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因王陵基举荐,入幕刘湘,任四川省财政厅长,整理四川财政,助刘湘统一四川。刘湘死后,转任中央,任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因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随国民党迁台后,被控 叛国贪污 ,后经何应钦等人多方斡旋,得以保释。
在《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国民党将领劳声寰先生口述了其亲历的北伐、抗战、国共内战详情。 《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之一,由黄嘉谟、陈存恭访问、纪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美国的 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本书是董鼎山先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终老,叙述得非常详尽,对现代学人有非常大的启示。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王铁汉先生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书中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经过及原因,阐述了“不抵抗”政策的由来;并且重点探讨了国民党兵败东北的原因。 王铁汉(1905-1995),辽宁盘山人。北京大学预科肄业,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北平中国大学、陆大特二期、国防研究院毕业。曾任陆军〇五师师长、第四十九军军长兼金兰警备司令、兼代绥靖区司令官、沈阳防守区司令官及辽宁省政府主席等职。“九一八”事变前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枪。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 铁匠。展现了铁匠们的匠心独运,展示了大量铁匠打造出来的工具,展现铁匠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全书分铁匠工具、铁匠作品、铁匠故事、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风云人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要执笔者,胡福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家乡巨变、国家巨变。作者回顾了自己贫穷而快乐的童年时代、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艰苦求学的青年时代,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创作发表的经过及其在特殊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讲述了被调至省级机关工作后,由学术研究者转为行政工作者之后的心路历程,客观叙述了当年江苏宣传工作中几件有影响的大事。作为一代学人,冷静客观;其个人学术的一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螺旋式上升伟大历程的一个缩影。 内容看点: 1.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何出炉的始末 2.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在全国引起的真实反响 3.关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