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的童年讲起直至其逝世,但主要的篇幅放在了叶利钦步入政坛之后,尤其对他在出任苏共莫斯科市委书记之后的政治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着重讲述了叶利钦与包括戈尔巴乔夫、亚纳耶夫、卢日科夫在内的许多政治家之间的博弈与合作。通过麦德维杰夫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十分鲜活、真实的叶利钦,既有他刚刚来到莫斯科后大刀阔斧改革的一面,也有他投向反对派并且在机会来临时,毫不犹豫地夺取政权的一面。在麦德维杰夫的笔下,叶利钦的政治思想活动被剖析地淋漓尽致,生动地体现了后者既迷恋权力又能够在危机时刻保持最后理性,顺利实现 急流勇退 的明智之举。
梅林的《马克思传》是 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生平的著作, 出版于1918年3月,并于1923年在莱比锡再版。本书是根据1918年德文版翻译的,是 个根据德文原文翻译的中译本。全书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 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为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为充分。总之,在记录马克思生平的众多尝试中,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传记体现了梅林杰出的专业知识、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炽热的感情,它使马克思栩栩如生,这是其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所不可取代的。
《毛泽东面对美国》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早年的美国观、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赫尔利的图谋、美帝本性大暴露、艰难的和谈、马歇尔调停真相等等。
本书依据吴冷西同志手稿校订整理。 吴冷西(1919—2002)是中国新闻界著名领导人,自1952年起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至1966年又先后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1982年任广播电视部部长。长期伴随在毛主席身边,见证了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过程。 他是中共党内重要的笔杆子,从1959年起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文稿的起草工作。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和《毛泽东选集》材料组领导成员,并负责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作的常务工作。 吴冷西奉调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毛主席提醒他,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要准备碰到最坏的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也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 。 毛主席还对他说:“如果在《人民日报》呆不下去,就回到
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他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其中有很多是正面的、客观公正的,值得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作品和文章,杜撰有之,猎奇有之,戏说有之,甚至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极尽丑化之能事。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台湾出版的《毛泽东的黄昏岁月》、美国出版的《毛泽东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录》等书籍。 《永远感恩毛泽东》这《永远感恩毛泽东》是空军政治歌舞团的著名演员田伶和她丈夫王连春撰写的有关她本人与毛泽东主席交往的回忆录,作者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历史伟人的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爱国仁厚的光辉形象,有力地批驳了台湾出版的《毛泽东的黄昏岁月》、美国出版的《毛泽东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录》等书籍对毛泽东形象的污蔑和歪曲,还历史伟人的本来面目,还历史以客观公正,具有相当的可读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伟人,毛泽东一生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些成功背后,则是他的许多过人之处。本书精选了毛泽东值得学习的十四个方面,力图通过用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笔触加以叙述和说明。一、向毛泽东学战略思维;二、向毛泽东学世界眼光;三、向毛泽东学哲学头脑;四、向毛泽东学调查研究;五、向毛泽东学读书学习;六、向毛泽东学政策策略;七、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八、向毛泽东学统战艺术;九、向毛泽东学军事才能;十、向毛泽东学知人善任;十一、向毛泽东学廉洁奉公;十二、向毛泽东学百姓情怀;十三、向毛泽东学写诗作文;十四、向毛泽东学人格魅力。这十四个方面不一定全部概括出了毛泽东值得学习之处,但这些都是需要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哪怕学到十之一二,也会受益无穷。
《毛泽东传》研究充分,富有细节,文笔流畅,《毛泽东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伟大舵手光辉、平易近人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20世纪动荡中国的全景。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犹如不断展开的中国明代卷画。 《毛泽东传》内容写到儒门少年、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主义”纷争、共产国际接管、马日事变前后、挣脱枪林弹雨从井冈山到江西、富田:丢掉幼稚、苏维埃政府主席、寻觅苍龙:北上长征、延安插曲:圣哲至至尊、纸老虎、稚嫩的魔法师、不朽的冥想、灾变、壮志未酬。
《毛泽东读书十法》为毛泽东主席晚年时期的专职图书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著的毛泽东读书方法,分别为联系实际读书法,“古为今用”读书法,辩证分析读书法,“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法,联想、联系读书法,“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法,有“选择”、有“重点”读书法,“三先”、“三后”读书法,“多视觉”读书法,“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读书法等十种读书方法。
理查德·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理查德·伊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毛泽东传(1893-1949)》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出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经历。从一个师范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回忆周总理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作者吴庆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任国务院值班室主任,一直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亲眼目睹了周恩来在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斗争的。书中所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见亲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和内情,并纠正了不少流传较广的不切实际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珍贵读物。从书中,读者会更真切地了解到周恩来坚定的原则性和过人的智慧、巧妙的斗争艺术以及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本书从1959年10月1日写到1965年11月10日,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在国内外风云变幻中淡定自若的智慧和风采,客观地交代了中央领导层在那一时期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及其由来,烘托出“文革”前夜确是山雨欲来风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