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回忆录》共21章,约52万字,附有68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全书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内容翔实又重点突出,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其中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叙述,给党史、军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和佐证,对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启迪后人,对汲取我军建设和发展的经验,都有重要意义。
杜聿明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一九二四年六月,他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期学员。参加过东征和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长城抗战、昆仑关战役到远征赴缅抗日,他都屡立战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杜聿明将军也曾一度与人民为敌。在淮海战役以后,他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走上了新生的道路。他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 为了使人民更全面地认识杜聿明,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侯镜如、覃异之,委员文强、郑庭笈、杨伯涛将他们自己几十年与杜聿明共同生活、学习和战斗中对他的了解,由杨伯涛同志执笔,写成了这本《杜聿明将军》,这也是对杜聿明同志的最好纪念。
伯纳德 劳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正式入学,1907年考入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1908年12月担任英国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少尉排长,之后参加一战和二战。、、作者站在一个非常可观的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栩栩如生、鲜活的人物形象,既有功也有过,既有其取得的成就、战绩,也有其过失,既有对其性格果敢、坚毅的描写,也有其高傲自大、独断专横的叙述。
本书为蔡锷的年谱长编性之作。在体例上虽也依年月日纪事,但又异于一般年谱著作。首先,辑录文献不限于蔡锷本人,而力所能及地兼顾了与其史事有关的同代人之作。其次,为便于读者了解局部事件的始末,以及其他互为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专题性的时、空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方式。再次,为免内容失真,所辑文献一律原文照录,并不采用由编著者以现代语言转述的通常做法。至于蔡锷史事,则对包括本书编著者成果在内的以往研究,不论史实性的研判,还是观点的阐释,均从事实出发,提出不少新见,作为后人研究的参考。此外,还新增了一批未刊档案和报刊文献,为人们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蔡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孙立人将军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是非常有特色,也颇为传奇的一代名将。他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抗战中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尤其在远征滇缅与日寇作战中,他战绩辉煌,这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内战时他曾一度击败中共名将林彪。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主持编练国民党军,也很有建树。但1955年,他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从此,关于他的一切事迹,也长期遭到国民党的雪藏,令人颇费猜疑。 本书从孙立人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现代军事讲起,全面还原了这位抗日军神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解开了他身上的诸多谜团,如在国民党军遭黄埔系军官排挤的过往,戴笠对他由恨生敬转变的真相,抗战中他活埋日军之谜,与蒋介石、蒋经国交恶的之由,美
1933年率部千里迢迢赶赴古北口前线,与日军浴血厮杀近两个月;1937年在保定孤军抗日,命悬一线;1938年在台儿庄附近被日军炮弹击中左胸,赖一枚银元救命;1939年在广西昆仑关勇猛冲杀,击毙日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1943年在缅甸拼杀苦战,全歼日军,取得缅北反攻战役之全胜;1945年在南京,出席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本书是已故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郑洞国同志的长篇回忆录。该回忆录以严肃、客观、求实的态度,总结和回顾了郑洞国同志前半生的人生历程。由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生活经历,这部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同时,通过作者向人们展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其中老一辈爱国志士的追求和奋斗,包括他们所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也会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没有经历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