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战将——韩先楚传》是张正隆继《雪白血红》之后又一部很有水准的纪实文学。跟《雪白血红》有点不同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没有林彪那么多的神秘和令人神往,而多了那个年代共和国将军很多的方面的共性。所以并没有《雪白血红》那样的吸引人,如果给一个共和国政治史、军史外行看,估计看一会便会了无趣味。
吴三桂反复无常、引狼入室、断送大明江山的劣迹早己为史学界所熟知。然而,历史上的吴三桂究竟什么样子?他投降过李自成吗?他与陈圆圆的故事是真的吗?借清兵入关的决策人是吴三桂吗?吴三桂在甲申之变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由此连带,李自成为何失败?多尔衮为何能巧取北京?——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回答了这些问题,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以岳飞的一生为主线,浓墨重彩地重现两宋交替之际那段战火纷飞、铁马的岁月。大战小役轮番上演,尔虞我诈矛盾重重:宋高宗赵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李纲、完颜挞懒、宗泽、金兀术、韩世忠、秦桧……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交替出现,每个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了不同的利益而激烈博弈,倾情演绎宋金之间刀光剑影、官场斗争、内政外交的历史大戏。 《北望河山》带你回首八百年,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岳飞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这本书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 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始制造出本书中许多惊人的故事。我则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平生治学生产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阴——才把它用中、英双记录下来。 本书原只是一部中文“草稿”,借助翻译之用。按照李氏与原资助单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订的合约和撰述计划,是在本书英文版发行之后,始能加以整理、润色,然后以中文版面世的。 总之,本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发行历时逾二十年的一系列过程中,它嵌在作者个人生命史上的痕迹,是苦是甜,也是终生不灭的。它今日之终能以现在形式出版,也可说是“执笔人”的
本书以战国名将李牧一生的坎坷经历为主线,结合蔺相如、廉颇、庞暖等人的命运,展示战国后期,赵国危难之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抵御外敌的英雄群像,还原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李牧少年得志,后被罢免,几经沉浮,又数度拯救国家。 李牧一生未尝一败,然而,他悲情的结局仿佛是一个宿命一般的剧本,轮回似的上演在无数中华名将的人生路程里。
当此“知识经济”不再是一个童话的时代,接受“知识”洗礼、从事“知识性”工作———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的组织者、新法律系统的从业者———的人,将不再居于社会成员的少数。葛兰西曾将这种场景描述为“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 问题是,果若“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所指便毫无意义了。萨义德不满于此,坚持主张知识分子始终是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是班达所描述的“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王(philosopher-kings)”、“人类的良心”,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只从事他那一行的专业人士。他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以形而上的热情和超然无私的原则,叱责腐败,反抗压迫的,无畏地追求正义、真理。(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2002)最近,王中江教授出版的《炼狱:殷海光评
那么,什么是岳飞精神?我们可以列举:“尽忠报国”——岳飞的爱国言行;“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岳飞的至理名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岳飞治军的严明纪律;“待一万人如待一人”——岳飞身居高位平等待人;“廉洁奉公,不殖私产”——岳飞高尚的为官之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面对权贵的诬陷、迫害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等等。这一切,难道不就是岳飞精神的体现吗?毫无疑义,正是这种岳飞精神,被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誉为“民族魂”,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并使岳飞的英名及业绩,历经八百余年而盛传不衰。岁月的冲激不能磨损,政治的风雨难以摧毁。因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流的浩然正气,代表着我们先人的情操与品质。人们也许会问:高宗、秦桧等统治者结成的恶习势力,对岳飞何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