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始制造出本书中许多惊人的故事。我则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平生治学生产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阴——才把它用中、英双记录下来。本书原只是一部中文“草稿”,借助翻译之用。按照李氏与原资助单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订的合约和撰述计划,是在本书英文版发行之后,始能加以整理、润色,然后以中文版面世的。总之,本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发行历时逾二十年的一系列过程中,它嵌在作者个人生命史上的痕迹,是苦是甜,也是终生不灭的。它今日之终能以现在形式出版,也可说是“执笔人”的一部“发愤之作
.
王猛(公元325-375),字景略,是东晋后期前秦国的丞相。他出身贫寒,初以卖簸箕为生,空怀满腹经纶;后得遇东海王苻坚,辅佐苻坚励精图治,伐荆州、擒李柳,取洛阳、灭前燕,创造了丰功伟绩。一些史学家评论他无论武功还是文治,都在诸葛亮之上。本书依氢有关史料,真实再现了这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动人形象。全书气贯长虹,思路开阔,文笔生动流畅,读来引人入胜。
《中国历代名人传记系列:霍去病大传》以鲜活可感的文字向你娓娓道来,刻画了青年英雄霍去病这位特殊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历史画面,反映了霍去病在匈奴侵犯大汉之际,奋起与最蛮悍的匈奴进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以智慧和勇敢痛歼了“野蛮”的匈奴军队,并一举将匈奴王庭赶出漠北,为国家消除边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反映了霍去病叱咤风云、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锐意进取的人生历程,同时揭示了善良与奸诈、正义与邪恶、腐朽与新生、崇高与卑鄙、希冀与绝望的矛盾斗争,把这一时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渲染得淋漓尽致。
淮阴少年韩信自小便胸怀大志,任何环境的压抑也无法磨灭他的那颗勃勃雄心。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以后,他先是投军项梁、项羽叔侄,后又归附汉王刘邦,并在汉相国萧何的鼎立举荐下被任命为汉军主将。他智虑宏远、首建大策,从此便开始了他辉煌至极的军事统帅生涯…… 小说将古典历史与现代精神融合为一,以增强读者的历史临境感;及着重抒写了韩信的心灵史,并分别讲述了他先后同几个女子的感情纠葛,但人物形象却始终着眼于表现一位英气勃发、沉毅大略却又不失敏感、深情的军事奇才! 小说在竭力刻画一种冷峻、多彩、立体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更重在表现一种艺术真实,亦即表现一种人物的悲剧性格——韩信骨子里的傲气!这既是他生命走向成功、辉煌的人格要素,又是促使他最终走向爱情悲剧、人生悲剧的深刻渊源。
那么,什么是岳飞精神?我们可以列举:“尽忠报国”——岳飞的爱国言行;“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岳飞的至理名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岳飞治军的严明纪律;“待一万人如待一人”——岳飞身居高位平等待人;“廉洁奉公,不殖私产”——岳飞高尚的为官之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面对权贵的诬陷、迫害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等等。这一切,难道不就是岳飞精神的体现吗?毫无疑义,正是这种岳飞精神,被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誉为“民族魂”,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并使岳飞的英名及业绩,历经八百余年而盛传不衰。岁月的冲激不能磨损,政治的风雨难以摧毁。因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流的浩然正气,代表着我们先人的情操与品质。 人们也许会问:高宗、秦桧等统治者结成的恶习势力,对岳飞何
当此“知识经济”不再是一个童话的时代,接受“知识”洗礼、从事“知识性”工作———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的组织者、新法律系统的从业者———的人,将不再居于社会成员的少数。葛兰西曾将这种场景描述为“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 问题是,果若“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所指便毫无意义了。萨义德不满于此,坚持主张知识分子始终是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是班达所描述的“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王(philosopher-kings)”、“人类的良心”,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只从事他那一行的专业人士。他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以形而上的热情和超然无私的原则,叱责腐败,反抗压迫的,无畏地追求正义、真理。(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2002)最近,王中江教授出版的《炼狱:殷海光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