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同志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在工厂至住所的一条炉灰渣铺就的1500多米长的小路上,风雨无阻地往返,这就是著名的 小平小道 。小平同志在小道上观察、思考、等待,用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道,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著名文化学者朱虹以长达五年的深入研究,披览大量资料,考察历史现场,采访事件亲历者,倾力完成了《小平小道》的创作。全书讲述了小平同志在江西劳动锻炼的特殊经历,记录他在小平小道上对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探索了一代伟人在困厄中的心路历程,展示其身处逆境仍然葆有的伟人风范、坚定信念和崇高境界。本书兼具历史的真实性、厚重感与文学叙述的独特魅力,给人以在新时代继
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读毛泽东札记》呈现的,是毛泽东读书做人的内修之道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被历史选择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他深厚的主观素养和非凡的历史功绩有什么联系?怎样看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毛泽东是如何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 他是怎样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的? 他怎样评点党内一些重要领导干部? 他为什么重视培养党内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方法?
《的故事》以同志的生平为基本线索,选取一系列重要的、感人的事例写成故事,编撰成书。 本书由编著者从一手史料和亲历者中收集整理的的故事组成,不同于传记,这些故事 短小、简练、感人,教育性强,易于阅读 。这些故事有来自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也有来自流传于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民的事迹。 这些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侧面、多角度,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传奇曲折的人生历程、忠贞不渝的党性品质、光明磊落的英雄情怀和大智大勇的伟人风采,是一本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俗读物。
本书选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诞生的特殊年份,全方位挖掘日后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年的行迹经历、心路变化与成长历程,探讨这位伟人的人生底色,以及这种底色对他一生抉择的必然影响。为年青一代更真实生动地了解成长中趋于成熟的青年毛泽东提供了确实可依的读物。 本书将叙述历史的故事性与真知灼见的史论分析相结合,以故事吸引读者阅读,以史论表达新意与认知高度,是一本角度、形式都比较新颖,贴近时代的通俗读物。
陈长江、赵桂来著的《毛泽东最后十年》中作者讲述了自己跟随毛泽东同志27年所见所闻,特别是较全面的反映了“文革”十年毛泽东主席的生活、工作、学习、巡视的工作细节,也披露了“接见红卫兵”、林彪“九一三事件”等重大鲜为人知的情节和片段,为有志于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些重要的史实资料和史实依据,更为全面理解一代伟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
《毛泽东的家庭生活(红墙第一家)》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向读者披露毛泽东及其家人从进中南海到“文革”之前在菊香书屋长达十七年的生活情况,其中也适当介绍了与毛泽东朝夕相处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故事连着历史的风云,人情透出时代的内涵,充满了多样性、生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阅读这本《毛泽东的家庭生活(红墙第一家)》,毛泽东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私人生活就这样在你面前渐渐展现,那样真实,那样鲜活。 这个家庭里有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江青,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儿毛远新,还有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红墙第一家的故事由此开始。本书由武立金著。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本书装帧考究,印制精美。全书39万字,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
本书为德国 思想家阿多尔诺研究 艺术家、哲学家瓦格纳的专著。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音乐代表性的作曲家,德国歌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是卓有建树的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欧洲音乐 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学史和哲学 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全书分为社会性格、姿态、动机、响亮、银色、幻境、“乐剧”、神话、神与乞丐、妄念这十个章节专题,分别从不同维度,探究了瓦格纳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技巧、风格特色、艺术主张等。同时,本书也讨论了瓦格纳作品的深层思想倾向和社会心态。
本书目录简介:一、堪称史诗般的神圣合作——*与周恩来;二、长期合作 一朝分手——*与刘少奇;三、“朱毛不可分”——*与朱德等。
卷首语:老影集里见外公/ 1999年,我家经历一个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妈妈大病,哥哥远在海外任所……撑起这个家的顶梁柱,骤然落在我这个刚工作几年的女孩肩上。怎么办?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爸爸的死,缘于他在深圳遇车祸后骨折,做手术引发心脏病所致。我闻讯赶去,却没见到最后一面,这和1976年外公去世和1984年外婆去世时一模一样。而且,他是去广州参加纪念外公活动路上出事的。妈妈的病,始于战时的艰辛和异国的孤寂(用爸爸的话说,她没过一天好日子),但更多与痛失外公、外婆有关。有多少骄傲和荣耀,就有多少辛酸和悲凉,谁让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呐! 在我“豁出去”的急急奔走下,住院,报销,住房……,这些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总算有了眉目。重站起来的妈妈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而刚刚卸下重
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充满智慧的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 毛泽东,似乎已成为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尽管他逝世已近30年,尽管人和世界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依然时常热烈的谈论他,绕有兴趣地阅读各种各样有关他的书籍。 本书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眼光,那些不同时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军事参谋、警卫、医生、护士、机要员、管理员、炊事员、乘务员、司机、摄影记者等的眼光,引领读者,更真实、更全面、更迅速地触摸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再现毛泽东的工作、生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