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李鸿章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及欧美等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
作为西方世界的部李鸿章传记,本书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本书稿是作者继出版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孙髯翁传奇》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作者以史实为依据,深情的笔触描写了700年前,元朝著名政治家赛典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南边陲,鼎新革故,在全国首创行省,为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的任行政长官。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赛典赤迁省府于昆明,以德抚滇,关注民生,屯田安民,改良币制,殖兴矿业,兴文重教。在云南省首建大型水利工程 松华坝水库,整治昆明六河。云南出现了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教兴盛,政通人和,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让读者通过轻松阅读的同时,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塞典赤的人格魅力。
纪晓岚是清代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在民间也有广泛的知名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这位在清乾嘉时期执学术牛耳的学问宗师火爆天下,但同时也被 戏说 弄得面目全非。《旷代大儒 纪晓岚传》着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纪晓岚。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对纪晓岚的生平、著述、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整书既有历史的厚度与思想的厚度,又兼具趣味性,所述往事,有本有据,张弛有度,人物也栩栩如生。是一部雅俗共赏很有深度的作品。
《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事儿(英雄卷)》是别开生面的文化读本,犹如一张清晰的历史全景画卷,波澜壮阔,精彩不断。它告诉你,中国人要知道哪些中国事儿。
“皇帝”*早是“皇”和“帝”的合称,分别为两个称号。秦始皇统一**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将“皇”、“帝”两个人间*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自此以后,皇帝一词便正式成为*国古代王朝*高统治者的专称。?皇帝是*国历***重要的人物,了解皇帝们的活动,对了解*国封建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善从编著的这本《*国皇帝全传(超值白金版)》汇集了历朝历代四百多位皇帝的传记,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叙述较详,而一些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兼顾。《*国皇帝全传(超值白金版)》的编写,以史实为主,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每位皇帝独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一世之雄)》(作者张亚新)力图真实、全面地展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对材料的占有、使用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对材料力求竭泽而渔,搜罗赅备;二是力求材料的真实,所使用的
王莽,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他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被人们誉为道德的楷模;后来篡夺汉朝政权,又被后世视为伪君子的典范。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有 周公再世 之誉的王莽被视为能挽救汉王朝的不二人选。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他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 王莽改制 。但是,改革并没有挽救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各地起义不断。公元23年,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乱军中被杀,享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中国历史*人物系列图书: 《中国历史*人物:秦始皇》 《中国历史*人物:汉武帝》 《中国历史*人物:刘邦》 《中国历史*人物:王莽》 《中国历史*人物:孙权》 《中国历史*人物:唐太宗》 《中国历史*人物:萧太后》
中华封建帝王,自赢政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以盖世雄才称霸天下,或以绝妙文采震烁古今,或以雄韬伟略彪炳史册,铸就了那一部洋洋洒洒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史…… 帝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核心角色,是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透视不同帝国之间的盛衰兴替,可以更好地解读中国历史。 新朝(9—23)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他是在9年1月108伪造符瑞登基,废西汉后一位君主孺子婴为安定公,改国号新,新朝历1帝,共15年,建都长安。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
严嵩,生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西分宜人,在嘉靖年间做过二十年的宰相。他原本出身寒微,出仕之初也曾享誉诗坛,但随着官位的节节高升,却蜕变成一个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大奸臣,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可耻下场。他是怎样变坏的?他谄媚取宏、贪赃受贿、残害忠良的卑劣行径给朝廷造成了怎样的破坏,给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危害?后人从中可以得到哪些鉴戒?本书将通过对其蜕变历程的探寻,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在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外一处墓地的草舍里,寄栖着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他在饥饿、病痛、哀怨的沉重袭击下,悄然离开人世。既没有人前来吊唁,也没有棺木殡葬。这死者便是曾做过二十年宰相、削官归乡的严嵩。 昔日的严嵩“贵极人臣,富甲
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 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 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 读书、立志、有恒 的治学思想。
权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作为“人臣”,由于他们部分地行使了在正统史家年来应属“人主”的权力,因而在旧史上受到了很多的非难。本书摆脱了这种狭隘偏见,从历史的高度探索了这一现象,将权臣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将旧史家捧为人臣楷模的周公、霍光、诸葛亮、王导等人也列入权臣的范畴。以历代著名权臣的特征、他们的历史机遇,他们登上高位的阶梯和手段,以及他们的功过和历史作用作了生动的表述和评论,后从制度上阐明了唐宋以后少有权臣的历史原因。本书语言生动,叙事简明扼要,分析透彻,常有发人深省之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曾国藩一生勤于笔墨,死后留下了大量的奏搞、批犊、治兵语录、诗联、日记,书札、家书、家训、杂著等,计约1500万言。其生前既以圣人自居,则无论奏搞、批犊、冶兵语录、诗集、日记、书札、家书、家训、杂著,无不闪烁着 圣人的光芒 ,因此颇为后人所注目。曾国藩死后,其晚辈同僚湖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将其遗作汇编成册,定名为《曾文正公文集》,于1876年刊行于世。后几经翻刻,便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版本。今天,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文集精粹》一书,意在使读者花费*少的精力,对 曾圣人 的内心世界作惊鸿一瞥。
本书根据清未传忠书局的刻本为蓝本,将公元纪年与历史纪年相比对,并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页旁,便于阅读,宜于收藏。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显赫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本书的主人公萧太后,就是一位终促进民族和解的契丹族军事家、政治家。萧太后生活的时期——五代十国末期至宋建立后的40多年,是自五胡十六国、南北胡之后,我国北方又一次大规模民族奖突与民族融合的时期。宋太宗为夺回幽云十六州所发动的两次大规模的北代,以及萧太后以攻为守、频频组织南征的做法,结果都是生灵涂炭,经济凋敝。从军事上来看,契丹所建立的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首先发出议和信号的,并不是屡屡遭到辽军南征威胁的宋朝皇帝,恰恰是握有战争主动权的萧太后。她化干戈为玉帛,并终促使双方结束长达44年的敌对关系,从而揭开了宋辽之间120年友好相处的崭新一页。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梁武帝萧衍颇受人们关注。一是萧衍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寿星佬,享年八十六岁,仅次于八十九岁的乾隆;二是早年受儒、释、道三教影响的萧衍即位后突然宣布舍道事佛,而且多次舍身佛寺,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皇帝;三是早年萧衍威武雄略,运筹帷幄,亲率大军勇夺萧齐天下,而晚年却昏聩无能,在对魏的战争中一次次失利,终饿死台城。因此,可以说梁朝因他而建,也因他而亡;四是梁武帝爱好文学,不但自己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皇帝文学圈,促进了梁代文学的兴盛。 本书是关于研究梁武帝萧衍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