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包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读书录四部分。曾国藩的作品,尤其是家书部分,应该说比较明白易解,但是为了照顾更多数的读者,除了日记,其余部分均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方便给大家。《曾国藩全集》堪称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它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一生感悟的总结,是智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读者对读书论学的经验之谈,是成功者的奋斗经历,更是胸中有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在曾氏家书的激励下,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和蒋介石均十分推崇曾国藩家书和日记中的训诫。1917年,*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
本书旨在循着胡林翼政迹与人生的历史轨迹,讲述其在当时政治斗争的历史大舞台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形象以及“人文”等多方面的活动,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评说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人文意蕴。重在拂去岁月积留的层层尘埃,着意清理和探查当年晚清王朝“中兴”之业根基,探寻胡林翼在晚清历史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以还原当年历史的复杂场景,揭示历史变革的内因,考察“中兴名臣”人文特征以“内圣”之境界,求“外王”之业绩。力求以全新的视角,为学术研究者、史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科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开新性、普及性、可读性相结合的雅俗共赏的历史文化读物。
一、此次重新整理出版的《翁同穌日记》包括以下部分:部分是早期的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以翁同穌原手稿复印件为底本;第二部分是作为日记主体的咸丰八年至光绪三十年的日记,以1925年商务印书馆的手稿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2006年的简体横排本《翁同穌日记》;第三部分是军机处日记,包括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日记,中法战争日记以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出版的手稿影印本为底本,甲午海战日记以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影印出版的“翁同穌文献丛编”之五“甲午战争”为底本。第四部分即是翁同穌自订年谱及其侄曾孙翁之憙所做的年谱补,以原手稿复印件为底本。
本书所辑为永璘秘档汇集。永璘为乾隆帝第十七子,是嘉庆帝之同母弟。乾隆四十九年随乾隆帝东巡,乾隆五十四年封为贝勒,嘉庆四年封为惠郡王,旋改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二月身患重病,嘉庆帝亲往探视,封为亲王。同年三月病逝,卒年五十五岁。谥号僖。本书所辑档案主要选自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簿》、《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宫中进单》等档案。该专题档案此前从未系统刊发,现经发掘遴选,首次付梓公布,实为翔实可靠的手史料。
本书收录有这样几种情况:①洛阳人为官者;②在洛阳为官的外地人;③卒葬在洛阳的官吏;④皇帝赐葬洛阳者;⑤外地迁葬在洛阳者;⑥葬于洛阳先茔者。尤其是迁葬和皇帝赐葬洛阳者,都反映了古人对洛阳的不解情结。唐代诗人诗中描述的“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所反映的也是这样的情结。 本书计收录中央官吏231类,531人:州郡、府官吏44类,299人;县级官吏8类,252人。总计283类,1082人。查《旧唐书》,共为1300余名官员立传,唐代在290年中每一官职前后继任又不知其数,这已经是遗漏甚多。而本书录有唐代官吏仅670人,更是挂一漏万。所有这些官吏只有部分在正史中有传,而很多都是不见于经传的。其一生事迹的浓缩,亦是社会历史、社会变化的反映,是当代人当时的手资料。志文溢美的是个人,并不粉饰社会,对社会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反
陈为人编著的《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讲述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研究历代的经济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改革。《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七位改革者——管仲、商鞅、赵武灵主、桑弘羊、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在改革实践中的兴衰得失,对改革变法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剖析。他们推进改革艰苦卓绝的实践、坎坷跌宕的个人命运,将成为我们今日改革,古为今用知往开来的一面镜鉴。
《千古一相——管仲传》以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 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 ,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本书是“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的一种。全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字,向您揭示少年时代即失去双亲的孤儿刘秀,何以成为东汉的光武皇帝?他是如何在西汉末年的大动荡中脱颖而出的?他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少年时代即失去双亲的孤儿刘秀,何以成为东汉的光武皇帝?他是始何在西汉末年的大动荡中脱颖而出?他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向您揭示其中的奥秘。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历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评传》详细考察了王安石的时代与生平,探讨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熙宁新法及其,比较了王安石与北宋诸子学术思想的异同,分析了古今学者对王安石各种各样评价的得与失,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示王安石思想的全貌。《王安石评传》特别指出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时注重“富民”到执政时注重“富国”的思想转变,比较合理地揭示了王安石新法以及他与反对派之间矛盾的本质。
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次改革运动。它类似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力筹富国卓有成效,在史书上得到公允的评价。张居正个人的命运也与改革的先辈们一样坎坷不平,遭遇到不幸的结局。 十六世纪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张居正改革以特有的时代风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改革思想,比以往的改革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结,致使此次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张居正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他从寒微中奋起,当了十年首辅,将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修明法度,强化监督,近民便俗,惠农利商,使衰败的王朝一度恢复生机,人称“救时宰相”。在风云际会中,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独断专行,用人不当,以致祸发萧墙。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威震当朝,却又兼有泼皮样的身手。与渺小、无情与重义、拒贿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