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在数百种《毛泽东传》中与施拉姆同名著作齐名的学术专著。虽然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样既满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不可谓少,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往1989年,于风至临终前的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保存于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一份向历史负责的证言,是为丈夫争取自由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悲情绝唱,首次披露了与少帅结合和“离婚”等家族及政坛的内幕秘闻。于凤至夫人在晚年病重感到来日无多的情况下,遵照当年离别时张学良的嘱托,将西安事变等内幕实情公诸于世,同时回顾自己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书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大陆公开出版。
刘少奇冤案,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已经得到了公正的完满的解决;但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它还会继续成为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为关心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人士所重视。 《刘少奇冤案始末》“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成“反革命修 正主义分子”、“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冤案为世人所重视,本书从准确的史实、可靠的资料中合理分析,给读者以清楚的叙述。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该书在数百种《毛泽东传》中与施拉姆同名著作齐名的学术专著。虽然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该书
作为执政一方的领导者,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面对一个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的重灾区,仇和是怎样使之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乱到治的。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者,一位处于江苏省经济洼地的领导者,当别的地方富得流油而本地却穷得冒汗时,你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 如果你正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而又为囊中羞涩犯愁时,那么你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使基础设施建设在几年间超过了过去的几十年的。 当你对改变一地的面貌感到悲观失望时,你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仇和靠什么手段使宿迁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由自卑自弃到自强自立的重大转变。 如果你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们相信本书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体的仇和,让
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1897年5月出生在浙江江山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家境的贫寒,使他从小尝尽生活的疾苦和人间的世态炎凉。他从苦难中生出的不是同情与善良,却是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底层的戴笠为了生存四处流浪,他当过兵,做过小伙计,甚至还跟着杜月笙,成为上海滩的小瘪三,也正是这些非同寻常的生活把他历练成一个痞性十足的“人精”……1926年,戴笠时来运转,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在这里,他打探盯梢的特殊本领深得校长蒋介石赏识。他深知,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抱定一条大腿,如此,他下定决心追随蒋介石。为了蒋介石,他出卖良心和人性,对共产党人及反蒋人士更是赶尽杀绝,在中华大地上制造了一宗宗血案……他无师自通,一手建立起庞大的情报机关,成为不折不扣的一代军统教父。 本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样既满足了
《周恩来军事文选》编入周恩来同志一九二五年六月至一九七四年二月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文件、电报、批示、信函、报告、讲话等600余篇,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部文选按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分期编为四卷。第一卷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三卷为解放军战时期的著作,第四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
《孙中山传》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少年写起,至孙中山去世,真实记录了孙中山的人生历程。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全国重点选题,《孙中山传》遵循的写作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纳利于真实展示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相关理论、方法论;广泛收集与使用各类资料;吸取的研究成果:侧重思想研究。所以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因为孙中山研究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依然是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的光辉旗帜。
本书是一本回忆司马文森的纪念文集。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出生于泉州,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常用笔名:林娜、耶戈、林曦、林纳、文森、宋芝、宋桐、何文浩、何汉章、马霖等。是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作家和外交家。1941年他创办了大型文艺期刊《文艺生活》,至1950年7月停刊延续9年,曾在东南亚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而本书所录皆为司马文森亲朋故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与司马文森本人的一些作品文章,翔实具体记述了司马文森的一生,对研究泉州历史、抗日战争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结合孙中山的生平与思想,在对孙中山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研究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注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尤其是对孙中山与日本和海外华侨的关系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本书对孙中山与世界的关系用新的眼光,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论著。
蒋介石是个什么人?革命者,反革命,坚守传统的保守分子,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爱惜羽毛的政治家,拔擢于丛林中的军人,都是,又都不尽是。 固执和灵活、温情和刚硬、坚毅和软弱,这些截然相反的性格,常常会呈现于蒋介石一身。虽然,仔细追寻,或许可以在这其中发现孰主孰次,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关注未必就会得到相同的顺序。 目下,有关蒋介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把他放到精神层面去考察的,在同类著作中,尚属罕见,本书可谓开研究之先河。是传统的陆王心学,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更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治国整军统帅打仗中,孰轻孰重,起了哪些作用,本书作者一一为你解开。
方毅(1916-1997)是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对外经济战线和科学技术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他14岁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监狱酷刑和炮火硝烟的考验。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和苏皖、山东解放区,他主持财经工作,保障供给,组织支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方毅先后担任省市和中央部委的领导职务。1961年至1976年,他主持对外经济援助工作,为开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以后,方毅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他领导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大力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对外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亲自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