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 丢掉中国的人 。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盖了他的复杂功过。然而蒋介石是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都曾掌权的政治领袖,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时间长度近代少有人能及。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以及世界局势的复杂变换。 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这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
暂无内容简介。。。。。。
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本书以国民党军统特务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相关回忆录和档案资料,是海外学者最早研究民国特务系统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此书以“间谍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经历为线索,主要研究其庞大神秘的间谍王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讲述了黄埔军校时期蓝衣社、立行社等组织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抗战爆发以后"军统"的迅速扩张;同时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了特务培养及行动的历史细节,暴露了这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由此,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凭借苏联的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领导权,积极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王明堪称中共“左”倾第一人。悖论的是,抗战时期,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晚年踏上留居苏联的不归路,著书立说攻击中共和。 作为的主要政治对手,王明是如何成长发迹的?如何掌握中共最高权力的?又是如何在高层斗争中沉落的?作者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对王明的一生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说。本书采用了由王明的儿子提供的珍贵照片,并参考了王明夫人的回忆资料和中组部内部**,真实、可信、生动。
1928年4月21日,罗亦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他的主要著述收入《罗亦农文集》,成为今天的人们学习、了解烈士生平和崇高思想、风范的好教材。罗亦农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许多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活动,写下了10多万字的理论文章,在理论上有诸多创建。他为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该文集于199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再版 编者做了仔细的修订,以更高的质量呈现在读者面前。
《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是 周恩来生平系列 的第三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个共和国极为特殊的岁月里,周恩来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在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周恩来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等等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还原了一个动乱岁月里堪称中流砥柱的周恩来形象。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开国总理周恩来(1949-1965)》是 周恩来生平系列 的第二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周恩来在担任共和国总理时期殚精竭虑,为四化建设和共和国复兴呕心沥血,勤奋工作的历史。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本书为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的传记。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47年开始秘密为中共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1950年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英勇殉难,被人民政府追革命烈士。“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1950年1月上旬写下的一首赞“密使一号”的五言绝句,也是毛泽东惟一一首赞扬隐蔽战线英雄的诗。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将军,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
作为新中国同龄人,作者以自传形式生动讲述了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如何从一个贫苦渔民子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高科技研究人才,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府部门高科技领域管理干部,被推荐进入联合国组织,一步步成长为联合国副秘书长级高级官员的故事。作者的不凡经历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进入国际舞台并参与全球治理的曲折进程。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变的是作者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 作者以在联合国组织25年工作的丰富实践,讲述如何进入国际组织,如何成为国际高级公务员。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需。作为先行者,作者通过诸多鲜为人知的国际组织真实案例,展示了国际组织的文化与内部运作图景,分享了参与国际组织各层级工作的经验,有很强的专业水准和指导性,以其丰富经验为我们做了很好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刘少奇冤案,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已经得到了公正的完满的解决;但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它还会继续成为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为关心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人士所重视。 《刘少奇冤案始末》“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成“反革命修 正主义分子”、“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冤案为世人所重视,本书从准确的史实、可靠的资料中合理分析,给读者以清楚的叙述。
集五千年权术于一身,翻云覆雨,堪称古今人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本书为我们揭示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看见的是历史的风雾尘雨,岁月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墨早已凝干——章士钊之女、乔冠华遗孀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记忆中的父亲、共和国岁月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伏伏……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阳三石芋园府内。其父李昌圭(字镜蓉)是当地一名秀才和教书先生。李昌圭给儿子取的乳名是“凤生”,因为李立三出生时,恰逢他家后院一棵凤尾草开了一朵很大的白花。凤尾草又名铁树,通常是不大开花的…… 父亲自少年起就一心追求真理,努力寻求救国之路。他勇敢地挣脱了社会禁锢,不顾家庭反对,大胆走出国门,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积极投入革命,二十多岁就领导了安源大罢工,发动了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指挥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成为赫赫有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和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中有过高昂亢奋的辉煌时刻,也有过痛苦,低沉的时日,他曾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也感受过犯错误的懊悔。一路坎坷,三起三落,构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传奇”。
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贯穿整个二十世纪,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犹如一部壮丽辉煌的史诗。 本书作者毛毛是邓小平的女儿,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戎马生涯的历程、他在这个过
八年抗日战争,是蒋介石毕生*为关键的一段军政经历,而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伤亡*为惨烈的一场大会战,堪称抗日世纪之战。 本书通过蒋介石亲笔日记,国民党高层、一线作战官兵等口述史料等*手资料揭秘,对淞沪会战进行了详尽叙述与解读,并佐以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史实别样视角的叙述,理出一条关于中日之间从试探、妥协、博弈、角逐到*后血战的历史暗线。并对当时中日国力诸多方面的对比、国民党内权斗不休的内幕、蒋介石军事指挥致命缺陷、九一八 不抵抗命令 的历史真相等内容进行真实披露,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八年抗战这影响中国国运的救亡之战。 同时,本书立足于观察蒋介石在中日交锋中从屈辱、受谤、隐忍,到励志图强、矢志雪耻的过程;体察他于和战之间犹疑再三,到*后义无反顾,与日寇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