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下岗失业的作者在司法局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司法局直属的国办律师事务所实习,开始了律师生涯。 2003年,作者满怀信心从老家来到深圳,希望这个年轻的城市有作者的一席之地,实现自己的律师梦想。但是,在这里作者处处碰壁,内心非常失落。突然爆发的非典疫情,更让作者心灰意冷。来到深圳一个月后,作者决定离开这个伤心的城市返回家乡。 2009年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作者再一次出发,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一次的目标是首都。和当初在深圳一样,和大多数刚刚来到北京的外地人一样,在这个城市,作者举目无亲,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律师这个职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几乎是寸步难行。作者终于坚持了下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这十年中,从国办律师事务所到合伙制律师
本书完整详细地描写了崔道植的从警人生,他的人生就像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卷宗,这是一部共和国刑侦技术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件件大案要案的真实记录。崔道植缜密而精确的鉴定报告为一个个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辨痕知枪,观弹知人,崔道植在长期而艰苦的实践中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 。功勋是奉献的力量,忠诚是信仰的见证。 神探 之神来源于精神的力量,来源于永不磨灭的忠诚。 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刑侦事业的进步,再谦虚的中国刑警也难掩骄傲之情。作者冯锐撰写这样一篇长篇报告文学算作一种记录和讲述,让人们可以通过崔道植一个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去见证刑警的信仰与共和国刑事侦查工作发展历程。 本书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崔道植这样老一辈刑警的执着奉献和一代代公安刑侦事业接班人的接力传承,公安刑侦事业才会
本书系2010年重磅好书《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姊妹篇,由《沉浮与枯荣》整理者陈夏红依据对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的采访及其他文献资料,四易其稿而成。 两书相比,《沉浮与枯荣》重在 述 江平的人生经历,而《出没风波里》则重在 评 江平的认识与追求。倘若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出没风波里》更能全面地给读者勾勒出 江平和他的时代 的轨迹,向读者展示江平 出没风波里 的一生。 本书亦收录了大量以往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从儿童团长到首都公安局长 张良基回忆录》是张良基老局长的一生经历的回忆录,本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少年时代,入警,锋芒,坚守,返岗征程,担当重任,接任局长,鹿宪洲、白宝山两案侦破记,强警之路,印记、新征程,挚爱。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少年时期他抗日、做学徒、考入军校,青年时期的他加入警营,以及他的刑警体验、入党、保卫政权,到独挑大梁破难案,如建国门枪击案,鹿宪洲案,白宝山案等一系列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其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一生。
本书聚焦新时代检察英模的真实办案故事,改编自全网21亿话题量的《 重返 案发现场 人民的检察官》系列纪实动画,分别以施净岚、王勇、梅玫、徐贺、潘志荣等全国检察英模为原型,将永恒之塔游戏私服侵权案、海南 土皇帝 黄鸿发特大黑恶组织犯罪案等进行创意漫画改编,融合 纪实 普法 二次元 剧情 元素于一体,带你开启检察官视角沉浸式办案新体验,感受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本书是对我国法律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与总结。作者所撰写的沈家本、伍廷芳、王宠惠、顾维钧、王世杰、沈钧儒、谢觉哉、史良、杨兆龙、彭真等十人确实是我国重要的法学家。这些法学家的主张和活动,不仅是个人先进法学思想的反映,更是国家、人民、政府、社会、时代、潮流意志与倾向的体现。所以,对十大法学名家的撰述,实际上就是20世纪中国法制改革及中国法律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该书内容丰富新颖、材料确凿翔实。前者如谢觉哉关于民主与民权的关系及司法不可不独立也不可太独立、王世杰对于国民党实行“党治”的批评、杨兆龙关于领事裁判权的理解;后者如伍廷芳关于处理“中国水兵与日本长崎巡捕互斗案”的建议,不仅有《伍廷芳集》的材料为依据,还有《李文忠公全集》与《翁同稣日记》的材料为佐证:就是其中实例。 该书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 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 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 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 共产党员”。上海市 编写的《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 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书中翔实记录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记载了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全景式地刻画出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而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邹碧华的父亲、 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 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 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 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 共产党员”。上海市 编写的《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 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书中翔实记录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记载了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全景式地刻画出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而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邹碧华的父亲、 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
这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端木正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获清华研究院国际法硕士学位。1948年负笈法兰西,获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51年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学者。端木正一生正处在20世纪中国的大剧变时期,他的经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曲折坎坷的缩影。《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分四辑勾勒其不凡的一生与留下的学术财富。《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端木正六十余年的学术轨迹,大部分照片首次披露。第二辑为端木正学术思想的精选,特别是首次选登新近发现、鲜为人知的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及一篇专业论文。第三辑为端木正生前亲朋好友以及学生门人的追念回忆。第四辑为有关端木正生平的史料汇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