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法官波斯纳的传记。 波斯纳,1959年以 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62年以全年级 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曾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主编。1962年毕业后,他曾在联邦 法院担任大法官布冉能法律助手一年,并先后在其他政府机关任职,同时开始接触并自学经济学,形成了他的学术思想。1968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成为副教授;1969年,他来到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1973年出版著作《法律经济学分析》,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纽约书评》语);1978年以后成为法学院讲座教授。1981年,里根总统提名他出任联邦第七上诉法院法官,并在1993年到2000年间因为 担任首席法官(院长)。2017年,波斯纳法官宣布退休。 任职法官期间,波斯纳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 讲师;每年至少上两门课。同时,他每年平均撰写80件以上的上诉审判决意见,
本书源自对老清华政治系早期史的研究。作者偶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先生,知道他与庚款留美念政治学的*人唐悦良有祖孙关系,便有了本书口述访谈的初衷。 作者用三年时间来完成一部口述作品,可谓耗费了时日。但对那一代老清华的政法 天纵之才 来说,留住那段日月,记住那些人物,都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汇集的20篇口述,不仅是前辈学人的生命历程,也是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政法学者的人生写照。经年的档案、发黄的纸张、照片上的英朗轮廓,在访谈中顷刻间化作如面春风、生动鲜活。 书中附录,收入两篇关于老清华政治学系的研究文章。无论高山仰止,或是感慨既往,每一代学人都有其本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责任。唯望无论出发多久,都莫忘初衷。
韩德培是新中国国际司法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大家韩德培的一生有着太多的闪光点,幼年丧母的悲剧培养了韩德培的无比坚韧的性格,青年时的勤奋努力为韩德培打下了优良的语言和理论基础,五年在哈佛留学的经历为韩德培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当很多人以为韩德培会留美发展的时候,韩德培却毅然决定回国,走上三尺讲台,手执教杆,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凭借着自身的热量吸引着当时众多的法学界学者重建了武汉大学法学院,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法学院又找回了昔日的辉煌,韩德培先生用他有限的生命为祖国的法制建设贡献出了无限的力量,带领着一批又一批有志学者为祖国法律的发展添砖加瓦。他的学生曾在用诗歌赞美到韩德培先生,珞珈山上数十载,人间已见几沧桑, 惟有山花年年开,不顾风雨吐幽香。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法院之旅》 哈里·布莱克门——“20世纪为重要,也*争议的大法官之一”,这是《时代》周刊对他的评价。本书作者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翔实叙述了他与大法官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布莱克门在堕胎、死刑、女权等重大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一位伟大法官的内心世界。 《法院的“喜剧之王”: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传》 立场保守,却文笔犀利;争强好胜,但逻辑严密;性格狂放,可魅力十足……两百多年来,美国联邦法院出现过诸多富有个性的大法官,但像斯卡利亚这样将司法立场、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却独一无二。 资深记者琼·比斯丘皮克通过扎实采访,以精彩笔触,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美国*争议的大法官的成长之路、内心历程、多元个性,揭开
本书是一部追忆德国法学大师古斯塔夫 拉德布鲁赫的生活历程与学术思想的传记作品,由拉德布鲁赫的亲传弟子、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图尔 考夫曼教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翻译。 古斯塔夫 拉德布鲁赫在中国法学界久享盛名,但是拉德布鲁赫的成长经历、他的法学思想的形成历程以及他曾作为德国两届政府内阁的司法部长对德国立法的直接参与和影响等等,则不为我们所深入了解,这些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作为拉德布鲁赫的弟子,在法学思想上脉络相承而又自成一家,因此在本书中既客观地反映了拉德布鲁赫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又清楚地解析了拉德布鲁赫的法学思想的由来,对其中的许多存疑之处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本书内容主要包括:(1)与古斯塔夫 拉德布鲁赫初遇;(2)人生的困惑;(3)教授和社会主义者;(4)政
这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端木正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获清华研究院国际法硕士学位。1948年负笈法兰西,获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51年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学者。端木正一生正处在20世纪中国的大剧变时期,他的经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曲折坎坷的缩影。《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分四辑勾勒其不凡的一生与留下的学术财富。《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端木正六十余年的学术轨迹,大部分照片首次披露。第二辑为端木正学术思想的精选,特别是首次选登新近发现、鲜为人知的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及一篇专业论文。第三辑为端木正生前亲朋好友以及学生门人的追念回忆。第四辑为有关端木正生平的史料汇辑等。
本书没有主观去刻意挖掘,而是依据自然的流露与表现,客观地捕捉到了真实与朴素。它紧贴主流又贴近群众,恰如打开了一扇窗户,把这些院长们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在您眼前。 它通过大量一手事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二十多位当代中国基层法院院长的故事。他们胸怀法院事业,施展文韬武略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甘愿牺牲奉献,就像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所要求的那样: 把好政治方向、抓好执法为民、守好公正底线、带好法官队伍,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打开它吧,这些跌宕而平静、平常而伟大、简单而隽永、馨香而悠长的故事,会带我们走进院长的世界,与他们的心融通。
本书是 法官波斯纳的传记。 波斯纳,1959年以 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62年以全年级 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曾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主编。1962年毕业后,他曾在联邦 法院担任大法官布冉能法律助手一年,并先后在其他政府机关任职,同时开始接触并自学经济学,形成了他的学术思想。1968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成为副教授;1969年,他来到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1973年出版著作《法律经济学分析》,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纽约书评》语);1978年以后成为法学院讲座教授。1981年,里根总统提名他出任联邦第七上诉法院法官,并在1993年到2000年间因为 担任首席法官(院长)。2017年,波斯纳法官宣布退休。 任职法官期间,波斯纳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 讲师;每年至少上两门课。同时,他每年平均撰写80件以上的上诉审判决意见
《挑战不可能:李昌钰的鉴识人生》 他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美剧CSI多处以他侦破的案例为原型。 他是美国历史上**位华裔刑侦鉴识专家,也是美国警界迄今职位**的华人。 他被称为 当代福尔摩斯 , 现场重建之王 , 他严谨、细致,洞察力惊人,首开以微物证据定罪嫌犯的先河,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 他曾经花两秒钟的时间破案,也曾让20年未破的悬案真相大白;他曾经借着一条手帕还肯尼迪家族成员清白,也曾经让背负18条重罪的 凶手 获判无罪。 从警50余年,他参与调查了全球各类案件8000多起,其中许多案件已成为国际法学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其参与的经典案件包括:轰动美国的 世纪大审判 辛普森案、克林顿助手自杀案、克林顿性丑闻案、陈水扁319枪击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碎木机杀妻案(在没有尸首的情况下,将凶犯抓获,轰动美国
本书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非法律者及初学法律者介绍德意志法学的历史。本书依据字母顺序描述了近九百年来欧洲及德意志重要法学家们的生平,所选取的法学家基本都是各个法学重要时期的代表人物,并且在描述生平的过程中并不仅仅限于其“狭义”的学术成就,而是注重展示其广泛的法律活动。通过对法学家的介绍,读者即对大致的法学流派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性了解,同时也从细微处展示了各个法学流派及众法学家们的学术理论、主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资料性。
三十而律》记叙了作者余安平的律师职业成长历程。全书分为上(大龄新人)、中(书生律师)、下(辩护尖兵)三部分,内容包括转型艰难、生长野蛮、步履蹒跚、柳暗花明、踏遍青山、勇往直前、阑干拍遍、澄江似练、风正帆悬等,既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跨专业转型律师野蛮生长的执业道路,又蕴含丰富的律师会见、辩护等办案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
杨兆龙堪称近代 的法学家,他精通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苏联社会主义法系。他通晓英、法、德、意、俄等八国外语,是《联合国宪章》的中译者。他从事过法学教授、法官、律师、立法者、检察官、司法行政官员等众多法律职业,既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力,又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曾草拟 《 总动员法》《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等,并曾当选中国刑法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会长、 刑法学会副会长等,还被荷兰海牙 法学院评为世界范围内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杨兆龙是近代少有的既为民国法制进步做过积极的工作,又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过重大贡献的进步人士。他亲自主持了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证收集工作,为审判日本侵华战犯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他受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委托,为释放关押在狱中的共产党“政治犯”,担任了民国政府末任 检察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由彭卫东编著。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讲述了:马克昌,著名法学教授、博导,河南西华县红花集镇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 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 北高南马 。2011年6月22日在武汉去世,享年85岁。
《国际法学界之七大家》是由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寺田四郎于一九三六年写成。它的内容是对古往今来七位*著名的国际公法学家进行介绍,这七个人分别是 国际公法之始祖 阿尔柏利克斯 贞提利斯(AlbericusGentilis)、嚣俄 格老秀斯(HugoGrotius)、约翰 塞尔顿(JohnSelden)、理查 苏契(RichardZouche)、撒母耳 封 浦芬多夫(SamuelvonPufendorf)、科尼利阿斯 凡 平刻斯胡克(CorneliusvanBynkershoek)、挨美利治 得 发泰尔(EmerichdeVattel)。
2015年10月,贾斯廷 特鲁多领导加拿大自由党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实现了自由党的成功逆袭。加拿大人民热烈回应特鲁多的竞选纲领,将他送回萨塞克斯路24号的总理官邸,这次不是作为总理之子,而是作为加拿大的第23任总理。 身为前总理的长子,特鲁多记录了童年与政界名人的交集,以及之后的心路历程和跌宕人生。原本无心政治的特鲁多在父亲逝世后开始赢得政坛关注,逐步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意志坚定的政治领袖。他坚信,加拿大因多元而伟大,共同的希望和梦想能激发出更大的国家潜能。 书末另精选七篇演讲,展现了这位政坛新星备受赞誉的高妙口才。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 人性尊严 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 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 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 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的思想 ,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