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伯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于2020年9月18日因病去世,引起全球关注和广泛报道。这不仅因为金斯伯格一生的卓越贡献,还因其司法立场对美国政治版图和社会运动的深刻影响。金斯伯格是出类拔萃的法学家、法官、律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面对历史的惯性、社会的成见、判例的束缚,她披荆斩棘,通过切身行动,一步一步改写了美国司法史,改变了美国女性地位,也为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的平权做出非凡贡献。金斯伯格是司法正义的代表,其坚韧传奇的一生使其成为国民偶像和文化符号,广受尊敬与推崇。同时,金斯伯格也因为其鲜明的立场与 异见 而受到不同政见者的批评,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本书结合15年的长期研究、访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金斯伯格的生平,以史学家的洞见、通俗流畅的文笔,展现了美国社会和司法机制的
本书系2010年重磅好书《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姊妹篇,由《沉浮与枯荣》整理者陈夏红依据对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的采访及其他文献资料,四易其稿而成。 两书相比,《沉浮与枯荣》重在 述 江平的人生经历,而《出没风波里》则重在 评 江平的认识与追求。倘若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出没风波里》更能全面地给读者勾勒出 江平和他的时代 的轨迹,向读者展示江平 出没风波里 的一生。 本书亦收录了大量以往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崔道植,男,朝鲜族,1934年6月生,1953年12月入党,吉林梅河口人,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近70年刑侦生涯,检验鉴定7000余件痕迹物证,参与办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无一差错。研发现场痕迹物证图像处理、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90多岁高龄仍忘我工作,参与破获久侦未破的系列案件。荣获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等称号。 2021年建党百年前夕,崔道植被授予 七一勋章 。 本书共二十一个章节,分四条线索讲述崔道植的传奇刑侦生涯。 第一条线索是崔道植的成长经历,从儿童团长到志愿军战士,再到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崔道植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信念,这种信念,是他半个多世纪的刑侦生涯中最重要的精
本书完整详细地描写了崔道植的从警人生,他的人生就像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卷宗,这是一部共和国刑侦技术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件件大案要案的真实记录。崔道植缜密而精确的鉴定报告为一个个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辨痕知枪,观弹知人,崔道植在长期而艰苦的实践中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 。功勋是奉献的力量,忠诚是信仰的见证。 神探 之神来源于精神的力量,来源于永不磨灭的忠诚。 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刑侦事业的进步,再谦虚的中国刑警也难掩骄傲之情。作者冯锐撰写这样一篇长篇报告文学算作一种记录和讲述,让人们可以通过崔道植一个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去见证刑警的信仰与共和国刑事侦查工作发展历程。 本书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崔道植这样老一辈刑警的执着奉献和一代代公安刑侦事业接班人的接力传承,公安刑侦事业才会
三十而律》记叙了作者余安平的律师职业成长历程。全书分为上(大龄新人)、中(书生律师)、下(辩护尖兵)三部分,内容包括转型艰难、生长野蛮、步履蹒跚、柳暗花明、踏遍青山、勇往直前、阑干拍遍、澄江似练、风正帆悬等,既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跨专业转型律师野蛮生长的执业道路,又蕴含丰富的律师会见、辩护等办案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一部追忆德国法学大师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的生活历程与学术思想的传记作品,由拉德布鲁赫的亲传弟子、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图尔·考夫曼教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翻译。本书内容主要包括:(1)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初遇;(2)人生的困惑;(3)教授和社会主义者;(4)政治活动的时期;(5)魏玛民主立宪国家;(6)重返教职;(7)在精神的流放中;(8)法的革新;(9)文化与宗教;(10)战争与和平;(11)人道主义者、学者、伟人。本书附有拉德布鲁赫年谱、文献和研究拉德布鲁赫的文献。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 人性尊严 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 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 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 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的思想 ,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国际法学界之七大家》是由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寺田四郎于一九三六年写成。它的内容是对古往今来七位*著名的国际公法学家进行介绍,这七个人分别是 国际公法之始祖 阿尔柏利克斯 贞提利斯(AlbericusGentilis)、嚣俄 格老秀斯(HugoGrotius)、约翰 塞尔顿(JohnSelden)、理查 苏契(RichardZouche)、撒母耳 封 浦芬多夫(SamuelvonPufendorf)、科尼利阿斯 凡 平刻斯胡克(CorneliusvanBynkershoek)、挨美利治 得 发泰尔(EmerichdeVattel)。
《挑战不可能:李昌钰的鉴识人生》 他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美剧CSI多处以他侦破的案例为原型。 他是美国历史上**位华裔刑侦鉴识专家,也是美国警界迄今职位**的华人。 他被称为 当代福尔摩斯 , 现场重建之王 , 他严谨、细致,洞察力惊人,首开以微物证据定罪嫌犯的先河,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 他曾经花两秒钟的时间破案,也曾让20年未破的悬案真相大白;他曾经借着一条手帕还肯尼迪家族成员清白,也曾经让背负18条重罪的 凶手 获判无罪。 从警50余年,他参与调查了全球各类案件8000多起,其中许多案件已成为国际法学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其参与的经典案件包括:轰动美国的 世纪大审判 辛普森案、克林顿助手自杀案、克林顿性丑闻案、陈水扁319枪击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碎木机杀妻案(在没有尸首的情况下,将凶犯抓获,轰动美国
杨兆龙堪称近代 的法学家,他精通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苏联社会主义法系。他通晓英、法、德、意、俄等八国外语,是《联合国宪章》的中译者。他从事过法学教授、法官、律师、立法者、检察官、司法行政官员等众多法律职业,既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力,又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曾草拟 《 总动员法》《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等,并曾当选中国刑法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会长、 刑法学会副会长等,还被荷兰海牙 法学院评为世界范围内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杨兆龙是近代少有的既为民国法制进步做过积极的工作,又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过重大贡献的进步人士。他亲自主持了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证收集工作,为审判日本侵华战犯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他受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委托,为释放关押在狱中的共产党“政治犯”,担任了民国政府末任 检察
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广大律师已经并将继续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特别是面向弱势群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广大律师已经并将继续满足国家的需要,不惜任何牺牲,为国家出力。 为了健全民主与法制、广大律师已经并将继续依法参与立法工作,发挥律师在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中的作用。 形势的发展,我国律师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严重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时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广大律师要更加自觉积极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是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的理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其次律师必须精通法
本书为十六篇忆述之作。作者中不乏二十世纪中国的*学人。书中通过自述所映现的人事、所展示的世相,乃是中国历*为惊心动魄的大变局。本书所取文字,便是观察近代以来中国法政人所为、所欲、所思、所想、所学、所感的载体。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法院之旅》 哈里·布莱克门——“20世纪为重要,也*争议的大法官之一”,这是《时代》周刊对他的评价。本书作者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翔实叙述了他与大法官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布莱克门在堕胎、死刑、女权等重大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一位伟大法官的内心世界。 《法院的“喜剧之王”: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传》 立场保守,却文笔犀利;争强好胜,但逻辑严密;性格狂放,可魅力十足……两百多年来,美国联邦法院出现过诸多富有个性的大法官,但像斯卡利亚这样将司法立场、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却独一无二。 资深记者琼·比斯丘皮克通过扎实采访,以精彩笔触,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美国*争议的大法官的成长之路、内心历程、多元个性,揭开
这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端木正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获清华研究院国际法硕士学位。1948年负笈法兰西,获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51年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学者。端木正一生正处在20世纪中国的大剧变时期,他的经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曲折坎坷的缩影。《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分四辑勾勒其不凡的一生与留下的学术财富。《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端木正六十余年的学术轨迹,大部分照片首次披露。第二辑为端木正学术思想的精选,特别是首次选登新近发现、鲜为人知的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及一篇专业论文。第三辑为端木正生前亲朋好友以及学生门人的追念回忆。第四辑为有关端木正生平的史料汇辑等。
本书讲述了:1990年10月1日,许崇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观了杰弗逊纪念堂。跨出大门时,他口占七绝四句: 圆厅敞阔立金身,手执宪章瞿有神。我亦草书根本法,从来笔下不输人 。 杰弗逊的塑像很高大,手执一卷,表明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这位历史著名的政治家,几百年来备受美国人民的顶礼膜拜。但是今天,许崇德作为一名中国的法学家来到杰弗逊像前,却不甘低头示弱。许崇德脱口而出的小诗丝毫没有狂妄之意,只是显露了中华儿女自尊与自豪的胸怀。 诚然,许崇德并未有过英雄般的惊人之举,更没享过高官厚禄。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不辞辛劳地联系实际,著作等身,桃李成群,为法制建设和法学繁荣作出贡献,生活无疑是十分充实的。许崇德的传记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反映了许崇德及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曲折道路,也体
《杰出大律师--记者眼中的徐家力律师》(作者隆安律师事务所)汇集了近十多年记者对徐家力律师的采访记录,从中可以了解一个杰出律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法治追求。《杰出大律师--记者眼中的徐家力律师》适合律师、法律工作者以及法律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在法律人的存在模式中,法学和法治才能够得到很有效的主观描写和精神分析。陈夏红君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谋略把法学回归于法律人的生命之流中,去观察法律人在现代中国的主体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的几代人几乎都经历过相似的自主性放弃的屈辱,然而也有着在社会流放状态中不甘沉沦的悲壮。 本书的作者主要辑录张耀曾、沈钧儒、吴经熊、高一涵、杨兆龙、钱端升、谢怀栻、王名扬、周相、江平这些被他称为“法律圣徒”的文字。本书不仅尊重历史,而且图还原历史,将“具体法史”进行到底。这体现了一位学术后的可贵,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由彭卫东编著。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讲述了:马克昌,著名法学教授、博导,河南西华县红花集镇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 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 北高南马 。2011年6月22日在武汉去世,享年8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