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可以说,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一生。 作者汪兆骞先生从与李叔同亲友、学生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由贾来生著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4)》共 写了元明时期第四十二代至第五十一代张显庸的生平 情况、历史迹遇、嗣统履职及社会影响等,客观公允 地展现张天师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纳博科夫为俄裔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小说《洛丽塔》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微暗的火》《普宁》《荣誉》、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回忆录《说吧,记忆》,文论《文学讲稿》《独抒己见》等。纳博科夫工于写作形式及文体的创新。他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用变幻无穷的手法来展示复杂多变的世界。 《独抒己见》为“大师批评译丛”之一,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的教育家,欧洲的汉学家。他一生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
妙江,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碧山寺方丈,俗姓刘。妙江和尚精通佛法、戒律严明、穗行高照,具有非凡的寺庙管理的才能。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绘殿堂、庄严华缘,将五台山设有戒坛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风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佛教界的赞扬。此外他还多方筹资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学院。 《妙江访谈录》是对妙江大师的访谈录集结,次向读者披露五台山方丈的心路历程。
在欧洲大陆宽阔的街道上,冷风刮得莱文脸生疼。不过这倒是个很好的借口,可以翻起大衣领子,把嘴遮住了。干这行事豁嘴是个非常不利的条件。小时候缝得太不好了,直到现在,上嘴唇还扭扭着,留下一个疤痕。一个人要是老带着这么一个鲜明的标记,干事的时候手段自然也就得毒辣了。从次干这种买卖起,莱文就不得不把每一个可能当见证的人消灭掉。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