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这是似乎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像一颗流星,果断、决绝、炫目、温暖,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永远无法明了的谜团……通过阅读蒋心海编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读者将对其身世有个更加清晰地了解。《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西藏负盛名的上师,白马僧格,20年潜心佛理,还原仓央嘉措其人一生经历,带你重新理解传颂已久的诗情。本书主要以清代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亲传弟子阿旺伦珠达尔吉所著的《一切知语自在法称海妙吉祥传记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为蓝本,并结合*的详实史料及文物信息编撰而成,旨在洗却时光的杂染,澄清误解、谣传与猜疑,呈现“世间美情郎”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
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他生于雁北,栖止在庐山,成为庐山隐逸文化的标志。慧远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奠基性人物:他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被称为“白莲导师”;他的思想影响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各派佛学理论,对中国佛教佛性论、禅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乃至民间宗教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了“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维护了佛教相对于王权政治的自主性。慧远在世时就为中外佛教徒所崇仰,唐宋以后声望更远及日本和朝鲜,成为国际佛教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本书概述了慧远的思想学说,形象地描述了他与道安、桓玄、谢灵运等名僧、名士的交往和论战。
18世纪的基督教世界有过一场伟大的属灵复兴,而在那场运动中产生的如怀特菲尔德、约翰卫斯理等领袖人物已经成为教会历史上的中流砥柱。 《英国复兴领袖传》以人物传记体的形式来介绍那个复兴时代的面貌,书中除了记载怀特菲尔德、卫斯理这两位世人熟知的复兴领袖,还介绍了罗曼、罗兰斯、格里姆肖、贝里齐、维恩、托普雷迪、赫维、沃克、弗莱彻这九位对于当时信仰复兴作出功勋成就的著名牧师,许多人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是次听见。这十一位巨人彼此呼应配搭,共同组成了一支复兴的军队,正如书中在谈到他们时说:“怀特腓尔德和卫斯理是属灵大军中的骑兵,在全国各处上下巡游。格理姆肖是一位步兵,他的总部在豪渥斯,从来不曾远离本部。与此同时,罗曼是一位重炮兵司令,在一座大都市的中心位置身居要塞,很少在城墙以外活动。
李叔同,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法藏(643-712)专宗华严,是唐代阐释华严经义学与建构华严教义学的一代学僧。他基于“经论互补”的佛学立场,依据作为印度佛教“经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晋译六十华严为对象,畅演华严经义学,终完整地建构了博综诸家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充分展示其中国化佛教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成为晋代以降的“格义佛教”类型转向“证义佛教”类型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中国化佛教*理论色彩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尊为“华严三祖”。法藏一生所着力建构的华严教义学理论,如别教一乘、如来藏缘起、法界统观、五教判、六相圆融、十玄无碍、行位果德论等学说,无不成为后世华严宗义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不仅奠立了中国华严宗的义理架构,影响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而且影响远及日本与朝鲜,推动了朝鲜和日本华严宗的创立与发展,成为
本书主要介绍了虚云和尚的生平事迹,他是韶关近代禅学界影响*的人物,在韶关的十八年,他驱逐流棍,修复祖庭;农禅并举 ,安世济民;制订规约,整肃道风;弘法传道, 广布四海。虚云和尚对韶关的禅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继慧能之后又一位重要的韶关禅文化名人。 虚云一生留下了大量禅学开示、偈语以及三百多首禅诗。其禅学思想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