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与世隔 ,并不容易。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 显艰难重重。 丹津·巴默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 是位女士。她出生及成长于伦敦,十八岁皈依为佛教徒,二十岁到印度,二十一岁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弟子。出家后,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二十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筹建在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 《雪洞》由英国 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丹津·巴默的传奇悟道历程。是什么力量,令这位美丽的伦敦少女,离乡别井,跑到遥远、陌生而贫穷的喜马拉雅山?是什么力量,令这位西方现代女性,能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西藏传统僧团?是什么力量,令这位来自发达 的淑女,远离文明,独守雪洞
《宗喀巴大师画传》内容包括:宗喀巴大师一三五七年,大师出生于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七岁,受沙弥戒,出家为僧,十六岁,赴藏深造,修习显密经论,二十四岁,第壹次收徒传法,四十六岁,完成了“菩萨道次第广论”一书,五十三岁,在大昭寺主持神变祈愿大法会,六十三岁,圆寂于甘丹寺。
本书是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夫人C.A.托尔斯泰娅1862-1910年间的日记。托尔斯泰夫人不仅智慧过人、个性独特、精力旺盛、勤奋,而有修养,并具有天生的文学资质、非凡的感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决定了本书在对复杂忧郁矛盾与感情折磨着的女人心灵的展示方面格外贴切、真诚。这部日记中文版80年代初曾产生很大反响,此次出版为译者重新修订的精选本。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作家,人道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几十年来,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生活了。”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以前并不为我们所知的托尔斯泰,一个个慢慢从家族中脱离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人道世界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俄国大文豪——
本书将《奇难杂症》、《奇难杂症续集》、《奇难杂症新编》三书的有关内容精选归纳而成,分概论和各病论治两大部分。在概论中,叙述杂病的辨证及治疗特点;在各病的论治中,按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儿科、骨科、皮肤科、五官科介绍215种疑难病的诊治,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供临床医师、群众参考、应用。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举派形成于藏传 “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的继承, 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 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在这些支派中,香巴噶举的桑定寺的寺主是女性,这是西藏 的女活佛;帕竹噶举的首脑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迎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藏传 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派于公元13世纪 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 的其他教派所采用,沿袭至今,成为藏传 有别于汉传 和
这部《释迦牟尼佛传》是1955年完成的。在二十三年后的今天,这本书居然能够不断地再版,对作者个人而言,这不能不算是一件既感动又惭愧的事。 二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佛陀传记的重新撰述,无虞上百种,翻译成中文的也有好几部。譬如美国高乐斯的《佛陀的纶音》,日本中村元的《瞿昙佛陀传》,副岛正光的《释迦其人及其思想》,都是各擅特色的作品,都值得读者参阅。 在佛陀传记如雨后春笋的今天,拙作之所以愿意重新印行,是有原因的。作者是一个弘法工作者,作者写这本书时,并不是把佛陀当作一个普通历史人物来描写;在作者心目中,他是作者所信仰的教主,是娑婆世界众生最值得皈依的导师。因此,在撰写时作者的心态是虔敬的、严肃的,作者不唯自己亲切地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与无比的慈悲,更亟于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这一时代
《异端的权利》揭示了一段历史的真相: 当作为异见者的新教徒企图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时,他们遭到了罗马教廷的无情迫害;而当作为新教运动代表人物的加尔文控制了一座城市之后,他在迫害异见者方面显得更为果决而残酷。这就产生了一个“苍蝇与大象之间的战争”的故事,一部“为失败的事业而战斗”者的泣血传记。 当整个时代沉沦于歇斯底里的无边黑暗之际,卡斯特里奥,一个坚持拥有独立信仰的小人物,无惧无畏,挺身直面“日内瓦新教皇”加尔文的残暴拭摧残。 尽管终在贫病交加中寂寞地死去,但是,他的精神勇气,他的宽容气质,使他的名字在人类历史上璀璨夺目。 思想挽救了个人的渺小,蒲苇般脆弱的生命因此获得了存在的尊严。 在这场“权威”与“异端”的较量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类历史一次次重演疯狂与屠杀的根源…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 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 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净饭王,属刹帝利种姓。其母为摩诃摩耶。从小在宫中生活,娶妻后生有一子。 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不满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开始遍访名师。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证得诸法实相。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侨陈如等五人萱说“四谛”、“八正道”等道理,称之为“初转法
奥斯曼是先知穆罕默德*早、也是*忠实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之一。644年欧麦尔遇刺后,奥斯曼被6人组成的舒拉会议推举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骑兵所向无敌,将伊朗高原等地划入伊斯兰版图。同时,由于其*伟大的功绩——汇集《古兰经》定本,拥有“双层光明者”称号的奥斯曼在民族史上占有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