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最严谨的心学读本。“在现代日本,研究王阳明最深刻也最纯正的是冈田武彦。”(儒学大师杜维明语) 冈田先生68 岁提笔写作《王阳明大传》,93 岁完成,花费25 年心血,全书煌煌八十余万字。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研究成果和6 次考察阳明遗迹的基础上,冈田先生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书中,作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史料互证,探讨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王阳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擅长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补充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因而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读本。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制造与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本书讨论其历史背景、家学渊源与师友情谊,由对其科学技术成果的深入分析,论述其重视科学实践,重视数学的运用,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追求综合效益的实现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善于继承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对外的影响进行评价。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本书成稿于五年前,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我是在经过了八年的工作和生活磨砺之后,重回学校的。求学之路对我来说就是寻梦、朝圣、重生的过程。这段记忆深藏心里,难忘却又不堪回首,因为每次的重温都会让我心疼,甚至潸然泪下。这篇论文的写作,在当时付出了我的心血和努力。这个选题源于一直以来我对晚明的兴趣和关注。
这套丛书是我国跨世纪的、规模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主席为该套丛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套丛书根据同志“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的指示精神,选取中国历史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270余人作为传主,出版200部。有哲学思想家、政治思想家、科学思想家、文艺思想家、宗教思想家等。丛书“评”和“传”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在不同层面上生动展示出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创造性业绩,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古为今用,为实现继往开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做出贡献。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确实,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从生命之树截下来的一段假肢。而故事则更接近于生命本身。《哲学家的故事》深入哲学家的生活中去,来品读其人。 《哲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仰望星空的泰勒斯;哲学家是智慧之友;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本书由袁卫编。
韩非作为先秦一个思想家,有机会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以往的历史和其先驱者的思想。本书从这一角度着眼,探讨以往历史对韩非思想的影响,以及韩非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变化,指出韩非的思想核心是主张的君主独裁制度并严厉禁止其他各家思想的存在。书中综合介绍了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经济观和历史观,详尽分析了韩非综合运用法、术、势处理君、臣、民关系的思想体系,介绍了其在术的运用上的种种具体措施,以及在刑赏以外还利用毁誉即造舆论的办法来加强其推行法、术、势的效果。书中指出,韩非这一套理论因符合当时及后世君主的自身利益而容易被其接受,并在暗中实施,事实上对造成历代封建王朝公开宣扬孔孟仁义道德,同时又实行残酷的独裁剥削这种双重面貌、双重标准的统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张世英回忆录》是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的回 忆录。《张世英回忆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长 历程,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求学过程,讲述了他幼 时的家庭教育,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由经济系转变到 哲学系的经历,回忆了和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交往求学 的往事,还有走出象牙之塔之后“误入歧途”的30年 ,以后近些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等等。第二部分生活 情趣,是张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旅游 经历小片段的回忆。第三部分社会交往,讲述了他和 熊十力、周扬、宗白华等等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一 些曾经的对话,交往的小片段,给读者体现了这些大 师们生动的一面。通过张先生的文字,他的经历可以 对他的人生态度、学术精神有所了解;同时这本书也 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展现 ,而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的一些大师,
《司马光传》是我省三晋百位历史人物传记之一。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传》以他的政治生涯为线索,展开人物评说。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精)》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很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