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述母亲张玮瑛从祖籍东莞塘头厦镇到燕京求学,在燕园里亲尝大师教炙步上治学道路。回顾母亲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半个多世纪的学者生涯,以平凡心做平凡人,朴实无华中始终闪耀着人格的光芒。此书展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虽历经患难,可始终坚持信念,用其所学,服务社会,由此成为令后人仰望的一代!
张荫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史学家,史才、史识、史学、史德兼备,对创建中国新史学极富热忱,倾力投入,以37岁英年早逝之身,留下一系列见解精警的文章及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纲》,广受名家赞誉。本书集纳了陈寅恪、钱锺书、钱穆、朱自清、熊十力、王芸生、吴晗、冯友兰、张岱年等追忆与其交友、论学、从教、同游的难忘经历,并选辑了外学者研究张荫麟先生的代表性专论,对展示其治学、为人、志趣、性情及高远追求,以及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记述与多角度的评价,还原出一代学人的大师风范。
商鞅是先秦法家中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实现自己理想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精心策划及严厉推动之下,秦由一个半封建半游牧的落后国家,不出数年之间跃登为强国,威胁山东六国。在商法被严苛执行下,商鞅虽然殉法而终,然而,他的学派及徒属依然占据着秦国的要职,在政治上继续发挥影响力,以至于商学、商法成为秦国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中的主要部分,鞭策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如果没有商学、商法,无疑,秦国不可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而一统天下,但秦一统天下后,面临新的文化及政治环境,这一传统和文化竟无法调适自己,终于把秦国带上了覆亡的道路。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位在文学、史学和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过去因资料原因,其学术地位一直被忽略。《张岱评传》的作者胡益民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对张岱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平行实做了全面的考述,同时重点对其社会—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史学之贡献与成就及其文学创作成就等分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张岱评传》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性评传。
张岱年先生是的国学大师。本集以友人、同事、后学、亲属及各界人士回忆张先生的言行事迹和他们与张先生的交往为主要内容,作者中既有学界的前辈,也有年轻的学子。这些作者们把各自与张先生交往中的所闻所见和值得纪念的事情写作成文,既保留了哲学界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可以使读者从中得见张先生为人为学的具体面貌;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使中国哲学界的学者们互相分享那些难忘的回忆,也可以使青年学子得以瞻仰和兴起。
本书作为人物传记,是一部研究清初学术思想的著作,撰写诸章的同仁均遵循着主编拟定与诸作者认可之具体规范进行。通过清初学术史实特征言陈廷敬思想,通过陈廷敬思想中重要之论断展现清初学术之具体风采,笔锋所至,殊途同归于真实意境中,从而揭示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清朝重臣名儒学术厚重之内涵。
《李书田传》包括东临碣石有遗篇、孤竹国传奇、神岳碣石山、东临碣石有遗篇、少年求学永平府、昔日永平府、直隶省立第四中学、如鱼得水邀北洋、荣幸留学康奈尔、任教母校谢师恩、欣返北洋执教鞭和投身水利建功业等。
老子是中国占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本书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本书的三个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邵洵美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和低估。他之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传诵,是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李欧梵语)。王京芳编著的《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系统全面研究了出版家邵洵美。
韩非作为先秦一个思想家,有机会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以往的历史和其先驱者的思想。《韩非评传》从这一角度着眼,探讨以往历史对韩非思想的影响,以及韩非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变化,指出韩非的思想核心是主张的君主制度并严厉禁止其他各家思想的存在。书中综合介绍了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经济观和历史观,详尽分析了韩非综合运用法、术、势处理君、臣、民关系的思想体系,介绍了其在术的运用上的种种具体措施,以及在刑赏以外还利用毁誉即造舆论的办法来加强其推行法、术、势的效果。书中指出,韩非这一套理论因符合当时及后世君主的自身利益而容易被其接受,并在暗中实施,事实上对造成历代封建王朝公开宣扬孔孟仁义道德,同时又实行残酷的剥削这种双重面貌、双重标准的统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