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没有人能否认罗兰 巴特在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拥有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家、符号学家、作家、教师等多个头衔。其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承前启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广告、戏剧等众多人文领域。时至今日, 先锋性 颠覆传统 等词仍然可以作为巴特的标签。这些注定了要真正理解巴特并不容易。 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地简要梳理了巴特的核心观点与著作,更将其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巴特形象。作者还探讨了巴特与索绪尔、萨特、德里达等思想家的关联,并在书末提供了巴特主要著作的信息及进阶阅读建议。
周有光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于友先生1938年参加国际新闻社,一生从事新闻工作。1978年,他参加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和周有光先生结下不解之缘。 《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着》里既有周老散落在有关文章中的精辟语录,也有于老的学习心得,既有周老有关精彩文章的链接,又有于老言简意赅的评说。所有的文章,折射出两位老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睿智的思想火花,不仅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给当代人以启迪和思考。
20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诺姆 乔姆斯基相信:人类大脑具有一种内置的语言官能。语言是人人都具有的生物天赋。他还认为,所有的人类语言及其语法结构都与人类的大脑有联系。 乔姆斯基既是一位富有开创性的语言学专家,又是极富争议的国际主义者,在两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两位 乔姆斯基 均是启蒙运动传统的继承者,而这本书正是对 他们 *好的介绍。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科学的真理是可以重复的。但是教育不同。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 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
本书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 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
本书是关于介绍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陈训慈先生生平事迹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求学南高师、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图书文物工作四十年、浙东史学研究等几部分内容。
本书着重探讨湛若水的人生涵养理论,就是要看看他是如何做人,如何要求弟子,以及他的为学理念、工夫路径、人格境界以及终极关切。所有这些对于当今人文精神的重建皆有启迪作用,也能为现代人文价值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
本书的内容为进入新世纪以后,欧阳哲生教授对胡适研究所发表的一组演讲、论文的结集,欧阳哲生教授结合胡适生平及时代环境,以丰富翔实文献和实地调查得来的资料展示了胡适影响深远而富有争议性的思想历程。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几度沉浮,饱受争议。然经过历史的、时代的洗炼,今天在人们看来,他仍是现代中国颇具份量、受到人们重视的大师级文化人物之一。他生前所给予中国知识界的巨大冲击力和研究他的“胡适学”所呈现的丰富性、挑战性,都让时代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兴奋和争议。本书是欧阳哲生教授围绕胡适这一主题所发表的一组演讲、论文的结集,内容包括:胡适在中国、重新发现胡适、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代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胡适等。
《凯恩斯以前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是拙著《凯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姊妹篇,同样是为那些初学经济学的人准备的。他们从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名字如李嘉图、瓦尔拉斯和马歇尔,而且想要一本关于过去的这些大经济学家之生平与思想的快览手册。
《福柯思想肖像》由刘北成编著,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一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福柯思想肖像》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尚钺先生,在外,是一个忠诚的革命战士,一位严肃的学者,一位敬业的老师。在家,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爱的严父、慈父。本书收入尚钺先生本人的自述,以及亲友、弟子的追忆,搜录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文字与光影中勾勒这位杰出革命家与史学家的经历与气质,在回想近八十年学术、社会与革命的往事中触摸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痕迹。
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四院·沙滩·未名湖(修订本)》属于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策划的丛书。收入乐黛云教授三十余篇散文,涉及1948年起在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的经历,以及对众多师友的回忆。作者在北大的生活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本次增订
读了徐樱姊的书稿,感慨万千。方桂比我大九岁,但我们可说是同时代的人。我们的历程,相同处实在很多。我们都经过了历史上未有的变化,我们都想从学术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我们都经过了关系国家存亡的抗日战争。一生播迁,弦歌未辍,我们都是幸运的人。 早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听见了方桂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个杰出的青年语言学家。国学主张“读书必先识字”,所以文字学,那时叫作小学,是国学的一重要部分。等到方桂同赵元任先生等把范围扩充到语言,利用近代的方法,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础。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代方桂曾获中央研究院的杨铨奖。那时中研院有两个全国性的奖:人文科学的杨铨奖和自然科学的丁文江奖,是国家重要的学术奖,当事者无意续办,便都削减了。在方桂以后,我曾获丁文江奖,所以我们可
本书是一组学人特写。这些学人,大都生活在上海,尤以在复旦大学任教者为多,但文章的重点不在写一地一校之特色;其中虽不乏名教授、名学者,而本旨亦不在写名人逸事或圣者光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人事,写出了他们在时代风云中的实际境遇,富有纵深感。本书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因而突破了传统的虚饰写法,力求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命运。这些特写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学人,文章透过许多细节,表现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者与他们中的大多数相识相知,笔下富有感情,写得亲切动人,但笔调极其平实,只呈在客观的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波爱修斯何许人也?他是公元5世纪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西方学术界称他为“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院哲学人”、“奥古斯丁之后伟大的拉丁教父”。选择这样一位西方古代思想家作系统研究,需要兼备在逻辑学和形上学两大领域中进行研究的能力,需要兼顾在波爱修斯思想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逻辑学和形上学两大部分内容,需要克服研究中遇到的资料收集和文本解读的巨大困难,需要突破中国学界传统的评价模式,对波爱修斯做出公允的评价。胡龙彪博士通过艰苦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论文设计时提出的预期目标。这部论文的出版,对于中国学者理解古代和中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深入展开教父哲学思想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这种病,不会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证了……” 幻冬舍,由一个抱持着「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之「革命四条件」的四十二岁中年男子见城彻,以一千万日圆所创立的新出版社。成立首年,就破天荒在《朝日新闻》砸下三千六百万日圆买下全版广告,营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后全部大卖,成功打响创业的炮。 在所有人皆不看好的情况下,见城彻陆续为作家们量身打造写作企划、激发其创作潜能,畅销话题作包括村上龙的《工作大未来》、五木宽之的《大河的一滴》、唐泽寿明的《两个人》、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北野武的《全思考》、藤原纪香的《纪香魂》、弘兼宪史的知识漫画讲座系列……等。在2008年底爆出小室哲哉诈欺并破产事件后,亦随即在来年为其推出《罪与音乐》一书。 见城彻领导
“中央大学”1968年迁至现在校址,经过全校教职员生的努力,尤其是在刘兆汉校长任期中蓬勃发展,成为一所教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尔后的刘全生校长推动重视大一,以及接任之李罗权校长重视学术拔尖,以及推动核心通识,使中大已成为台湾重视大学教学且研究成效卓越之重要研究型大学。 “中央大学”为了感念罗校长的贡献与风范,在1986年创立管理学院时,在这栋全校的教学大楼上,以罗校长的号——志希为名,取名“志希馆”,以资纪念;由此很可看出全体师生对他的景仰与怀念。 罗家伦在抗战艰苦的时期,前后担任中大校长十年,功在中华民族,培养了无数人才,贡献既多且大。其中为大家公认的功业,就是在日军轰炸的残破校园中,仍然雄赳赳、气昂昂的发表了十六次讲演,激励民心士气奋发图强,后来集成《新人生观》,成为全民共同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