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贾植芳学术等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师道》从贾植芳先生授业、治学、交游的角度入手,对贾植芳先生的学术等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对贾植芳学术研究,乃至对新中国学术发展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师道》讲述老师贾植芳的人生、治学和授业,是几代学生对于 师道 的理解和讲述,其中有回忆,但更多的是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更展现几代知识分子对于 师道 的践行,对于当下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图传,以编年史的形式,逐年讲述容闳索 我理想之中华 的人生轨迹。全书汇集了大量珍贵史料,除文字记载,还收录了超过300幅历史图片。书中除了展示容闳波澜壮阔的一生,还有香山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接触西方世界最前沿窗口的历史背景,有与容闳相关的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容闳开创的中国首次官派留美幼童事业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本书还整理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这些资料极大程度丰富了书稿内涵,让读者从容闳的一生中,清晰地串起恢宏的中国近代百年史。
启功(1912 2005),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高一点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人才。 本书即为受启功长期教导的学生,古代文学、敦煌学专家柴剑虹纪念恩师启功的回忆文集。作者悉心回忆了自己与老师相识、相知的种种交往场景,将启功与自己亦师亦友的关系娓娓道来,其中讲述启功与人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的谦逊、幽默与睿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全书附有大量启功的照片与墨宝,全方位真实展示了他的人生。
作为教育家和国学宗师,钱穆到底为文化倾圮、国魂飘散的中国及中国教育指出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开出了怎样的“治病良方”? 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是怎样从家乡的中小学教坛一步步走向国际教育舞台的? 其成长为教育大家和国学大师的经历能够给当下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启示?
《斯坦纳自传(精)》是鲁道夫·斯坦纳博士亲笔传记,客观记录了他在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不断求索的历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华德福教育创始人、人智学开创者——斯坦纳博士。
本书收集的是黄际遇在中山大学时所做的日记。主要包括《因树山馆日记》第yi至第十六册(其中第六册已失),《因树山馆日记》第yi册始于1936年2月13日,第十六册讫于1939年7月26日;《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九册序以及《山林之牢日记》(起1945年3月18日讫1945年4月16日)。此段时期的“日记”是“七七”事变至广州沦陷期间,在日军军机天天轰炸下,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坚持办学状况的实录。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陶行知自述》分自述、我的教育观、序与跋三编,内容包括:我的生活经历和今后打算——致罗素的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校概况、这一年、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等。
晚近国人的教育观受到外来思想的深刻改造,对传统私塾与新式学校均有简单化的评判倾向,多视两者为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之争。无论对科举停废前大量存在的旧式民间学塾,还是从清末到民国所发生的私塾与学校长期的纠缠竞争,亟待进行深入、持平的研究。本书不以成败的标准倒叙与评价历史,也不发思古之幽情,竭力重构当年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观念,重建有关近代中国私塾与学堂之争的诸多重要史实,可为中国追求教育现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17 岁到28 岁,上学和成家。 我在学术要求极低的学院里念了一年大学就算本科毕业,还凭空拿了个双学位。老师们好心但莫名其妙地把我看作天才青年,让我莫名其妙地自以为是。一所名大学莫名其妙地让我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理所当然,所遭遇的是连串挫折。不久后被迫辍学就业。 所幸老天送来了一位贤淑可爱的小姑娘,又送来了几位良朋益友,他们都为我创造了合适的心理环境,让我在工作上、学业上发愤图强,成功复学。 其间更逢上合适的时机,搭上计算机科技的先行快车,赶上理论物理的研究高潮,终能在学问高超品德卓著的老师指导下结业,从此走上终生的学界征途。
陶行知是一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