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视野里,弗吉尼亚 伍尔夫常常要么是一个性冷淡的脆弱女作家,要么是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矫揉造作的唯美主义者。林德尔 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 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探索 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 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本书译自2006年修订版。
《张爱玲传》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积40年之功写就的一部张爱玲的全传、真传。全书40余万字,以数百万言的张爱玲研究资料为依托,据实写来,力求全面、客观,追求资料之实、洞察之微、理解之彻。本书自张爱玲的祖父辈写起,对张爱玲的 贵族血统 (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不幸童年,有充满了真知灼见的体察;对张爱玲的成长之路和文学之路,有联系文本的具体分析;对张爱玲名扬上海的璀璨夺目和恓惶孤寂的晚年,亦有全面的描摹和深刻的分析;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及去国之后与赖斯的结合,也挖掘史料,力求全面体现。本书既写出了张爱玲的绚丽夺目,写出她何以是伟大的作家;也写出了张爱玲的孤寂,写出她何以是决绝的现代人。而写张爱玲之外,对张爱玲所处之时代与同时代人的着墨,亦可见作者开阔眼光与雄浑笔力。
加西亚 马尔克斯是世界级作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想读懂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些伟大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本人。 在本书中,作者史蒂芬 哈特以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从马尔克斯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采访马尔克斯的家人,整合多方真实资料,辅以多幅珍贵图片,将我们带入这位伟大作家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呈现了一个生动、真实、完整的马尔克斯形象。
19世纪以来,新兴的中国知识阶层出了几位学贯中西的巨人,如严复、胡适,而钱锺书可能是这一脉在20世纪*后一位代表人物。钱锺书家学渊源,不但古文根柢深厚,不到20岁就替父亲捉刀代笔,为国学大师钱穆作序,而且博闻强记,学贯中西,他每学一种欧洲语言,皆从该语言的经典着手,学德文读歌德,学法文读拉伯雷,学意大利文读但丁,其积学之富,令人叹为观止。钱锺书又以《围城》等小说屹立文坛,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并辟专章讨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 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智。虽然钱锺书还有《宋诗选注》、《管锥编》等学术著作问世,但是以他的学问和才具,若能恣意挥洒,成果当远远不止于此。 1980年代之后,钱锺书逐渐受到中外学界的重新肯定,一股钱锺书热愈烧愈旺,隐然有 钱学
契诃夫生平标准参考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 也是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契诃夫曾经对朋友说 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 雷菲尔德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5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了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 全书共分十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契诃夫传》英文原版自1997年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英文原版3次再版,俄文版也已3次再版。公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详细、考证全面的契诃夫传记。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 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但丁 阿利吉耶里(1265 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 中世纪的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初一位诗人 ,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 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 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 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 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 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 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我数了下脉搏,97 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 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 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 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 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 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 南京 日本 杭州、绍兴 北京 厦门、广州 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 1909)》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鲁迅传》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鲁迅研究专家吴中杰五十多年研究鲁迅的心血之作,凝聚一生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心得感悟,书写一个可信、可亲、可敬、可爱的凡人鲁迅。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吴中杰研究鲁迅已延续半个多世纪,作为学院派研究专家,吴中杰用力尤勤,成果丰硕。吴中杰挖掘现有的全部史料,将所有引文根据权威版本核实一遍,以事实为根据,不堆砌、 不臆想轻盈客观地书写鲁迅出生绍兴、留学日本后,在北京、厦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把经历、行状、思想和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进行考察,在风雨如磐的宏大背景中展示了一个热切而孤独的灵魂。 全书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二百余幅黑白民国照片上色修复,全行业首次还原百年前的颜色并投入印刷,只为读者体验身临其境、触摸历史之感,看清鲁迅的微笑与细纹,
托马斯 曼是20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均已成为20世纪文学经典。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托马斯 曼也是颇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在反纳粹活动、争取德国统一等方面有巨大影响,曾被视为20世纪德国文化的主要代表。 库尔茨科这本传记为托马斯 曼描绘了一幅精彩的画像,从托马斯 曼的生活入手,结合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用丰富的材料向读者展示曼生活和创作的真实图景:爱情、死亡、宗教和政治不仅是《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作品的主题,也是构成托马斯 曼生命的组织材料。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一部全景式展现大唐诗坛的集体传记,那些唐诗经典名篇里藏着的往事。 每个诗人都是自己的传奇,每一首唐诗都有它的故事。骆宾王、王勃、张若虚、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贾岛、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那些充满诗意的别样灵魂,大唐诗空中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绘成了一轴展现盛世大唐的风华与气象的精彩画卷。 本书融时代背景、人物传记、诗歌鉴赏于一体,阐明了唐诗的总体发展脉络,叙述了八十多位诗人的人生轨迹,对百余首经典诗作进行了鉴赏品读。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唐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历史背景,让读者在唐诗中读懂诗人的人生,在诗人的快意人生中读懂唐诗。
《三作家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 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他特别着重于他们的自传书写。他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页,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探究自身行动的动机和戏剧性。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时刻用良心对自我对进行道德审判。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丰富绵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庸究竟何时生 金庸在湘西 金庸小说创作为何终于《鹿鼎记》 大侠 金庸身上有着太多的谜。《闲坐说金庸》由查氏后裔、与金庸同宗的学者查玉强利用其独特的身份优势,历时七年撰著而成。全书共46个主题篇章,分为4个专辑。廓清了金庸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如金庸的出生日期、相关亲戚关系、退学缘由等;填补了若干空白,包括金庸与湘西的关系、十次台湾之行的细节、与海宁和嘉兴的地域渊源等;还提供了新的研究纬度,如金庸与查氏家族、地域文化的研究等。是一部关于金庸的 科普型 大众读物。此外,书中收录了金庸亲笔修改的小传、与兄弟姐妹间的书信等28组插图,均为第一次面世。本书对读者进一步了解金庸生平、理解金庸小说有不小的价值和意义。
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作品里,斯特凡·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结束”。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传记的第二卷,它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全书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到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 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探寻原因,在他为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时探寻结果。这一段人生经历对陀氏来说至为重要,影响其后所有创作和思想,因此对于解读陀氏这本书也显得尤其重要。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首卷。作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以及《涅托奇卡 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陀氏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