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分为两部分。*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
杜甫是众人皆知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尽管生活困苦,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瘼,发为感人肺腑的诗篇。他被人们尊称为 诗圣 。 冯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 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 的切身感受,在杜诗中找到了知己般的共鸣。于是,他以杜诗为根据, 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 绎杜甫的人生和诗心,表彰 诗圣 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同时也借以排遣自己家国之爱无处安放的苦闷。这是一部心与心交谈的诗人传记。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 *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
《昨日的世界》一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不过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 写这些并非由于我很重要,而是想记下那个时代 。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 一战 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 一战 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状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出于绝望 ,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 我一生的历史 ,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 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 的义务。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孤寒,自画荻识字起,便与文字结缘,又因杰出的文学才华而步入仕途,在政坛中跌宕起伏,*后成为令人仰慕的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他作为北宋文学巨擘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 1057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手提拔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成就了北宋文化*为辉煌的一代。在政坛上,他立朝蹇谔,不以个人得失而放弃原则和理想,在波诡云谲的朝堂纷争,他既收获了赞誉,也蒙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他既赢得朋友,也失去过友谊,甚至结下仇怨。这本传记从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入手,以他的人生起落为经,诗文作品为纬,以诗词文入传,不仅全面展现他起起落落的一生,展现了一代文宗的高贵品格和精神。
著名的中古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王瑶先生,试图用传记的方式弥补李白生平不详的遗憾。在他于1954年写作的《李白》一书中,将李白的一生分为 蜀中生活 仗剑远游 长安三年 李杜交谊 十载漫游 从璘与释归 凄凉的暮年 七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王瑶将概说与李白诗歌融为一体,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读者既能对李白生平有明晰的了解,又能在了解的过程中,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书中的资料颇为翔实,凭诗立传,以诗证史;而对诸多疑问,甚至尝试着进行辨析,如李白的家世与死亡,以及李白对杜甫的态度等,都大胆立论,自成一家之言。可以说,这本小书融汇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在短小的篇幅中浓缩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诗酒人生的精华。
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
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 爱国诗人杜甫传 》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汪维宏创作的《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自然而严谨的文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做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再现了他作为有追求、有坚守、有建树的官员的立体形象。 《千载浩然苏东坡》为苏东坡传评作品,以丰富材料、严谨笔触书写了苏东坡从政40年的曲折经历。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书中
本书是金冲及先生的自述,呈现了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书中部分讲述了他早年求学、接受新思想、在复旦工作和初步接触学术研究等方面经历的人与事。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为他毕生的学术志向、思想立场和行事风格打下了基础。他离开复旦大学后,先后出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物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多个重要岗位。在书中,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思考,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事,呈现这几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阅读此书,可以从先生9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大历史下的小细节、历史的变迁规律、坚定志向和个人努力的作用。
切斯瓦夫 米沃什,1911年生于谢泰伊涅,波兰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和外交官。1951年他离开波兰,旅居法国,1960年移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他返回波兰定居。2004年逝于克拉科夫,安息于波兰的国家圣殿瓦维尔大教堂。 约瑟夫 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964年以 社会寄生虫罪 被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在诗人奥登和其他支持者的帮助下定居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逝于美国,葬于威尼斯,终其一生没有返回祖国。 本书着眼于这两位20世纪最著名的流亡诗人,以布罗茨基流亡美国收到米沃什写的第一封信为开端,深入探索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他们的诗歌与爱情,一直写到他们最终的死亡。这既是他们的友谊之书,也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双人传记。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版《思痛录》为底本,参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录》加以增补修订,另收入作者怀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面展示作者韦君宜的沉痛之思。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极负盛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然而,在赛琳娜 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 毛姆(1874 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 大写人生 ,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
本书是著名作家、文学史家李长之,写的一部关于诗仙李白的传记读物。书中包含《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两部关于李白的著名作品,完整地勾勒出李白活泼泼的精神画像,是读懂李白的一本书。 李长之先生专门为李白写了两本书,一本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941年出版;另一本就是《李白》,1951年出版。《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结构完整,以 生命和生活 为介入点,以李白与道家思想为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热情为线索,旁涉李白的政治、思想、性情、文学的各个方面,勾画出诗人李白活泼泼的影子。《李白》则侧重李白的生平事迹,以时间为序,讲述其历时一生的漫游生活。 两书合璧,读懂李白一生的游侠浪漫,读懂 诗仙 伟大诗歌中的 半个盛唐 。
本书以思想传记的形式考察1937年到1945年期间周作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除了依据大量取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文献资料外,还通过咨询和走访当时活动于沦陷区北京的一些日本人当事者,获取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折周作人抗战时期从一步步 落水 到与占领者既合作又抵抗的复杂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依据。同时,作为发动侵略战争而导致周作人悲剧的日本国民,木山英雄本着反省本民族历史的态度,采取了从史实和材料人手尽量客观公正地描述周作人思想经历的实证方法,力图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做出基于研究者学术道义和良心的解释与判断。这样的学术立场和方法构成了本书的最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所在。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
2014 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传记类获奖作品 2014 年前言评论INDIEFAB 年度图书奖传记类提名 60岁生日前,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的重写,获得了一段舒适平淡的时光。 此前的几年里,他经历了故国覆亡,并在漫长的流亡中发现自己已然丧失了母语和文化的参照。故土不可归,英国 甚至作为他心中文化艺术殿堂的欧罗巴大陆亦然;美国不是归处,巴西虽有时让他仿若 身处家乡 ,也终归不是他想要回去的昨日的世界。游历了那么多国家和城市,肉体和灵魂双重的流亡令他越发找不到栖息之地、身心俱疲, 我们在任何国家都将无家可归,我们没有了现在,也没有未来 。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洛特在巴西彼得罗波利斯自杀。 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摧毁 ,他曾说,而这大概是他想到的回到昨天之前世界的方法。
全书以简洁优雅的笔调,重现余秋雨先生从出生到成名成家的人生经历。 少年时,受到家乡民情风俗的滋养,懂得了中国民间的人伦物理。在成长中,于饥饿和灾难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冷冽,而在半山老屋中的苦读古籍和在外文书库中的冒险翻译,让他遍历中西传统经典,写出了一系列论述世界人文科学的重要著作,在人文领域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研究,是余秋雨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经历了许多磨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生代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他的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他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对中国人集体文化人格的确认,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侧重于阐述、分析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特色和价值,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影响,对于读者了解余秋雨先生的生平、创作以及当代文学史是不
本书是一部关于陶渊明的传记,以他的生平经历为主线,将其家世渊源、少年青年时代、为官生涯直至归隐田园度过晚年的人生轨迹完整呈现,其间融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为读者展现了这位田园诗派鼻祖的境界、才华与傲然风骨。本书的特点是不单按时间顺序叙述陶渊明的一生,而且将其融入历史的大背景去讲述,也包括对陶本人相关的古人的叙述。作者将陶本人的经典诗文与创作诗词的背景穿插其中,并收录了古今文人学者对于陶渊明的思考和评价。从中,足见作者搜集资料的广泛,令本书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本书集阅读、赏析于一体,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陶渊明,他不仅是才气满满的田园诗派鼻祖,不只有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风骨,进而带领读者进入 桃花源主 的精神世界。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他的前半生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尽屈辱与坎坷。 本书全面细致地书写了这位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一生及其交往密切的朋友圈。全书分别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容庚、唐兰、夏鼐、王世襄等19位名家的交往图景。从中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国宝守护者、考古学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暂、璀璨却又坎坷的一生。从全书陈梦家的朋友圈,可见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们的治学、处世及各自命运的沉浮变迁。
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过种种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到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一 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他一生中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 只有他才会知道,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诚实和坚毅。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