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 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首卷。作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以及《涅托奇卡 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陀氏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享有盛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和后一卷,弗兰克会从社会-文化史以及文学史角度,以不同寻常的才思和优雅描写了作家人生后期的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十年间写作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在本卷中得到了逐章解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人生的后几年终于赢得了他一直渴望的普遍认可。在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统治集团的特殊关系的同时,弗兰克还详细描写了他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持续进行的竞争。在去世之前不到一年的一八八○年六月,现身普希金纪念活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生涯 及其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言人的一生 达到了顶点。他在这次活动中发表的关于普希金的演说使听众群情振奋,热血沸腾: 我们不是依靠刀兵具有了普世性,而是依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四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辉煌的创作喷发期,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三部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弗兰克依然探讨了文本的生成过程与社会、文学内涵,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嵌入到对作品的分析之中。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传记的第二卷,它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全书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到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 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探寻原因,在他为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时探寻结果。这一段人生经历对陀氏来说至为重要,影响其后所有创作和思想,因此对于解读陀氏这本书也显得尤其重要。
我数了下脉搏,97 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 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 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 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 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 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2020年是铁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写作之夜 丛书特别推出《铁生 铁生》这套书,共有三本,其中有铁生家人、亲属的深情回忆,有同学、插友的手足思念,也有作家、学者朋友的谈论评说,与想要认识铁生、热爱铁生,渴望读懂铁生的人们一起,跟随铁生成长的轨迹,来一场人生、精神与心灵之旅。 亲友辑收录了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史铁生妹妹史岚、史铁生堂弟史铁桥等史铁生亲人及插队老友的16篇回忆文章。这些由感而发的私人记述,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铁生;有血有肉、有粗有细、有俗有雅的铁生;一个坦诚、率直、真诚的铁生。 学友辑的13位作者均为史铁生的同学和校友。他们以亲身接触史铁生的经历,并用文字记下他的点点滴滴,为后人了解史铁生的生平、通晓史铁生的成长轨迹提供了辅证。 文友辑收录了王安忆、周国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 米勒生前出版的唯一自传。 在五十余万字的自传中,阿瑟 米勒对自己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做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尤其回顾了人生道路中的一些关键时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使得他终身都持批判现实的左翼政治立场;五十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斗争,最后获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在他的领导下,国际笔会从与世无争的文学俱乐部变成一股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几段情感经历尤其是和玛丽莲 梦露受人瞩目也备受困扰的婚姻带给他影响,等等。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米勒详细记录了自己戏剧创作生涯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亦不避失败,并生动描绘了戏剧界、电影界、政治圈中的许多重要人物。 米勒的坦诚、对文学和社会的责任感,是这部自传的
契诃夫生平标准参考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 也是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契诃夫曾经对朋友说 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 雷菲尔德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5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了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 全书共分十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契诃夫传》英文原版自1997年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英文原版3次再版,俄文版也已3次再版。公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详细、考证全面的契诃夫传记。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诚如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 布鲁姆所评,本书既非一部系统性的传记,也非一部对布莱克作品的详尽指南,而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书。达姆罗施教授舍弃了艰深的理论阐述,发出了对理解与享受的邀约,以期帮助大众欣赏布莱克深刻的原创 幻象 ,并打开通往布氏借以表达此类幻象的种种象征的 感知之门 。除此以外,本书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授课中所确信的内容,以便稳定地将读者带入布莱克的诗与神话世界,同时巧妙地将它们与布氏的笔记、绘画、版画和速写手稿联系起来。
托马斯 哈代是 19世纪的小说家和20世纪的诗人 。1982年,迈克尔 米尔盖特评述这位伟大作家传记的首版。之后,有关哈代的诸多新信息纷纷问世,其中很多已出现在米尔盖特本人编辑或与他人合编的哈代作品集里;与此同时,一些学术研究也挑战乃至颠覆了许多既定的假设。 在这部经过广泛修订、全面重审、细致扩充的新版传记中,这位世界水准的哈代研究学者不但借鉴了这些新材料,而且充分发挥了他长期研究哈代生平及作品所得的深刻理解力。 哈代生活中大大小小诸多方面都在书中得以全新阐释,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作为诗人略显笨拙的摸索自学之路,他与首任妻子以及她与他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他的爱欲纠葛,他与那些抱负不凡的女性作者之间隐秘的合作,他参与自己官方传记的秘密写作,以及他如何借助召唤记忆的技巧将卓绝的创造力延续至耄耋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增订本》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量突破1000万册,被称为 华语小说销量奇迹 。这是一本张嘉佳创作的、让所有人心动的睡前故事,超40亿阅读,1500万次转发。每一分钟,都有人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我希望写一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很重要的那个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了。就像山野开出花时,栽它的孩童不知去了何方,云彩之间互不告别,第二天就是他乡。车顶大雪静谧,车内年轻人安然醉倒。如果有机会,请你喝一杯酒,在列车轰鸣声中,飞驰进无边无际的夜晚。留下开去往事的轨道,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的意义。 《让我留在你身边》 《让我留在你身边》是张嘉佳以自己领养的狗狗女儿梅茜的视角写成的一本暖心故事集。 这本书也是张嘉佳的特别作品,修订一整年,增补完整的全新版本,
《勃朗特迷思》不同于以往的勃朗特相关传记,而是将传记与历史以及文学评论结合在了一起。《勃朗特迷思》为我们展示了夏洛蒂、艾米莉与安妮 勃朗特是如何成为文化符号的。她们不断变化的名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关注点。当伦敦文学界得知《简 爱》和《呼啸山庄》是出自年轻的少女之手时,勃朗特姐妹就出名了,其名声不亚于她们的小说。但在她们死后不久,*部付梓的传记(盖斯凯尔为夏洛蒂 勃朗特所作)将勃朗特姐妹的故事囿于在约克郡上演的一幕幕家庭悲剧。从那时起,三位作家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们的作品也招致了各式解读。有的将她们视作家庭的守护者,而有的则将她们当作饥渴的、歇斯底里的女人。卢卡斯特 米勒这部所谓的 元传记 旨在廓清不实,将三位文学天才从歪曲的传说中发掘出来。
关于王尔德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在这位十九世纪令人眼花缭乱,迷人,也是离谱的文人身上,我们时代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理查德 艾尔曼找到了自己引人瞩目的主角。 艾尔曼为撰写《奥斯卡 王尔德传》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跟他广受好评的《詹姆斯 乔伊斯传》一样,本书也将成为标准传记。这部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这位传主是个复杂人物,他还是万人迷,伟大的戏剧家,艺术至上信条的大胆拥趸。而且,我们始终感觉到,他是注定厄运的,正是由于那种杰出才智之特性,也由于王尔德式的调侃轻易就会转变成奚落,它刺激了传统势力,后者转而对他发出致命一击,而那恰逢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际,亦是他以出色方式掌控观众之际(通过《不可
《巴金:浮沉一百年》是著名学者林贤治所写的一部巴金传记。 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百年漫长的人生中,巴金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两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他自称是 五四 的儿子 ,是一个 矛盾 的人, 言行不一致 的人。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一系列悖论:从理想主义者到经验主义者;从社会批判家、政论家到小说家;从无政府主义者到领导者;从 家 的叛逆者到 家 的守护人。巴金不断地追求着、变化着、适应着,又反抗着。他本人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 挣扎 。 作者笔墨着重在巴金的作品及其评述、巴金整个一生的思想变化、其所处历史背景。本书以巴金为经,以他的几位朋友为纬,贯穿多个历史事件,大起大落,动人心魄。全书视野宏阔,史料翔实,历史背景、文学交互渗透,一百年逶迤道来,夹叙夹议。透过整合和重构
关于塔可夫斯基父子关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电影的素材。它既可以拍成一部家长里短的大众情节剧,也可以拍成一部深沉的、给观众带来启迪的艺术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风暴、个人命运、创伤记忆的故事,是一个寻找父亲、不断渴望父亲认可的儿子与一个总是不想成为父亲的父亲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父与子是两条平行线,他们分别在二十世纪诗歌与电影领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保持着精神维度的平行线的状态。对于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来说这无疑是个悲剧,但这种平行运动却成就了他的艺术。 通过本书作者巧妙的蒙太奇式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电影里向父亲的征询,与父亲的对话,对父亲精神的承继 ,从而为我们理解他的电影打开一扇窗户。
本书是伊文斯卡娅母女回忆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录合集。伊文斯卡娅的《时间的俘虏》享有盛誉,除俄文本之外,很早就有英译本。伊文斯卡娅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与帕斯捷尔纳克的相识相知,并因之受难的历程。女儿伊琳娜的《波塔波夫胡同传奇》则与母亲的回忆形成参照,并在时间线上有所补充。母女二人的回忆录沉郁洗练,构成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年岁月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成为俄苏文学回忆录的经典作品。
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 理查德森利用爱默生未发表的个人日记、信件和讲稿,完整呈现了这位伟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他的阅读、他的习惯与他的个性,描绘出了爱默生作为伟大作家与普通人的真实肖像,以及他隐秘的孤独与爱恨。
本书作者,曾陪同金庸回乡,以及为《鹿鼎记》寻根,作者和金庸与夫人,在那秋天最美好的行走中,甚或可以说,是一种轻松愉快、同吃同住的那些日子里,达到切近观察,回忆聊谈,互相问答,诘问历史与人生,于如此近距离接触中,得到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追溯金庸家族、金庸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分析金庸的作品,为读者解读了金庸,那非常人所能阐明的一生,决非一个 侠 字,可涵括他复杂多变、波澜壮阔的人生,也非一个 儒 字,能赓续他祖辈留下的儒家志业。 全书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金庸一生分上下两篇来叙述,将金庸的个人命运轨迹置于时代巨变,又缘于一种机缘和命运,为我们留下了永远读不尽读不完的篇章。 金庸 两字,让我们读出:一部个人传记,一个时代的 史记 。
让我们从一棵草开始,从一声鸟鸣开始,用文字,再现曾经经历的场景,记录沉入其中的悲喜。你将发现,一些原本不在意的事物,竟有着别样的动人;世上的一切存在,原都是那么令人感激的事。 这正是文字*初的意义,它不高深,不神秘,就像寻常的呼吸,就像你我的日常。 《捡得一颗欢喜心》《跟着一朵阳光走》《遇见你的纯真时代》倡导的正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开写作之门,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书中颠覆传统作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写作套路的写作方法,而是从源头解决写作难题 和孩子在看似平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小欢喜小感动,传递爱与温暖,重读写作意义。 过些时日,你会发现,写作之门,就这么在日常生活中被轻轻推开了。不知不觉间,你已拥有了自然而然的写作力,成为了温暖有力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