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滚吧,生活》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挥家,音乐艺术家。对中国的爱乐者来说,阿巴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早在1973年,他就率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节日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的爱乐者奉献了四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阿巴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担任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伟大的柏林爱乐正是因为有了阿巴多,开启了艺术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录制过几百部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阿巴多儿时的家庭音乐氛围,到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的求学历程;从他连续获得两项国际指挥大奖,到步入伟大的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
马卢雅文忆述了儿子马友友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传奇大提琴家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 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与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马卢雅文讲述儿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这是一本关于马友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奋斗与成长,关于家庭的爱与关怀的书。
刘炽,被誉为 新中国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 ,他以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创作了包括《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众多经久传唱的音乐作品。评价他的作品 很有中国气派 ;周总理曾说刘炽是 我们延安长大的孩子 ,创作的《祖国颂》 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书以刘炽在延安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为人民谱写时代乐曲为主线,讲述了刘炽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弘扬了这些经典音乐作品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是一本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
本书是叶永烈先生为*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所作的传记,记录了马思聪完整的一生。马思聪是驰*中外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内外赤子之心。但在 文革 中遭受迫害,被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叶永烈为了破解马思聪的身世之谜,曾先后多番走访搜集资料,并查阅公安部档案室里有关马思聪一案的档案文件,更获得马思聪本人及其家人提供的宝贵意见和私人照片。叶永烈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翔实记述了这位大师从童年时代初登音乐之殿,至抱憾客死异邦的一生历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了马思聪在 文革 中受到的迫害,又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遭遇厄运时仍以一颗赤子之心情牵祖国的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不管迪伦还有多少其他身份,他终归是一个明星 带着偶像的光环,散发着无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神秘莫测,本书重新强调了迪伦的摇滚明星身份。作者既是流行音乐的研究者,又是鲍勃 迪伦的粉丝。从自己亲历鲍勃 迪伦演唱会的体验写起,以时间为节点,在空间叙事中,以新的视角洞察迪伦的职业生涯,探讨了他在民谣复兴运动中以明星身份的亮相(作为 一代人的代言人 ),以及他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 摇滚 和一种全新的明星类型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还重新阐释了迪伦后来的职业生涯,如何受其早期明星形象的影响,如何在他挣脱明星身份限制和责任的各种尝试中得到重塑,这些内容无疑使本书愈加贴近当下,而毫不过时。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美术史家陈传席对现代中国画坛名家与大家的点评,由近年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的同名专栏结集而成,其中很多篇目在发表后曾引起震动。著者对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大家进行挖掘,并在进行印象式批评的同时,结合讨论中国画的一些现象的和问题。散文化的笔法具足文人性情,显示了著者力倡的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本书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断代史的独特魅力,宛如将巨幅卷轴缓缓铺开。那些题为“历史插图”的章目,让读者眼前一亮。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不逊于穿插在全书各处的百余幅真正的历史图片。为强化“历史感”,译者将书内出自历史人物之口的引文译成了浅易的文言,以使读者感受到叙述主体切换时的口吻变化,适合专业学者、音乐爱好者等阅读。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催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音乐断代史著作。
莫扎特不仅是音乐的天才,而且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我们如今依然生活于其中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在这样一个过渡的时代,欧洲人正从虔主远离俗世的宗教世界转为相信个人可以依靠自己过活,从服从于传统和等级的转为追求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莫扎特本人就是当时的“新人”之一。他的音乐中所传递出来的焦虑、希望与欣慰,如今依然能够深深触动我们。
谁的尸体被遗弃在布鲁斯发源地比尔街的街角;乡村传奇Gram Parsons 的遗体为何被盗;Keith Moon 和Mama Cass Elliot 之间有怎样 恐怖的巧合 除了对死亡故事的详细叙述,书中还有大量不可不知的趣闻秘辛。《摇滚天堂》将详尽叙述 摇滚天堂 居民们短暂职业生涯的辉煌瞬间,当然,不会缺少精彩的图片。 《摇滚天堂》里有着悲剧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和你所想了解的一切。死亡之旅就此开启
红 像年华盛放的气焰; 红 像斜阳渐远的纪念; 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 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 也像 红尘泛过一样 明艳。 《红》是张国荣签约滚石唱片公司后推出的第二张专辑,也是张国荣歌坛生涯后期*代表性的专辑,是能反映张国荣后10年为人处世的音乐作品。专辑的名称《红》是张国荣自己选的名字,张国荣表示这里的红不是红到发紫的 红 ,而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 红 , 红 是他钟爱的颜色。 本书是作者历时两年,采访包括黄百鸣、徐锦江等张国荣生前相处的多位同事和朋友,从张国荣不同时期,包括复出前后的电影、音乐、填词、作曲、MV导演等角度,以艺术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张国荣。 以 红 命名这本书是想体现这本书*代表性的特点,以张国荣喜欢的颜色去表达他为人处世的作品。全红封套绝非哗众取宠的商业伎俩,而是一个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他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他所创立的歌舞团培养了周旋、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发掘和培养了聂耳、冼星海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 本书是关于黎锦晖音乐人生的一部传记,由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凭记忆、访亲友、查资料、寻踪迹编著而成。全书材料丰富,论述详实,其中不少珍贵的手资料,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