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他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他所创立的歌舞团培养了周旋、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发掘和培养了聂耳、冼星海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 本书是关于黎锦晖音乐人生的一部传记,由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凭记忆、访亲友、查资料、寻踪迹编著而成。全书材料丰富,论述详实,其中不少珍贵的手资料,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空白。
本书是一部书信体的莫扎特自传,以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埃里克 布洛姆1956年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为底本,由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翻译,译文流畅,文词优美,保持了原作的韵味,值得阅读、收藏。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我们分别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对底本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120余条相关注释,还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莫扎特和他那个激情澎湃的文艺时代。
内容简介 多声部音乐的和弦编配与运用
每当你沉醉于肖邦的夜曲,亦或流连于短小精悍却包罗万千情感的序曲,听着无拘无束的情感从指间流露的即兴曲,在风情万种的圆舞曲中摇摆,在犹如童话剧般的叙事曲中畅想,在铿锵有力的波兰舞曲和马祖卡中感受战斗的英雄赞美诗和灵魂之舞时,是否想过要去了解这位音乐家的生活,他这一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成就了他?这是一本全面而详尽的肖邦传记及乐评,讲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分析了肖邦的经典音乐作品。通过此书,你可以了解到肖邦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一系列不为公众所知的史实和轶事。
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在任何情况下, 不背叛真理”的初衷。在这部传记中,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
暂时没有内容
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的个人最爱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岁时在伦敦居留15 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1805年4月,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 公演,一举震惊了古典音乐界。这首革命性的作品不同于任何以往的作品,以清醒的理智与爆发的情绪,奏响了英雄主义与人类手足之情的赞歌,开启了古典音乐 的浪漫主义时代。 在本书中,英国传记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将为我们重构这一西方文化 的伟大时刻,从天才音乐家的坎坷人生讲起,结合作品创作前后的历史背景,回溯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过程和影响,并解答那个无数人曾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它到底和拿破仑有什么关系?
《静默的音乐——安德烈·波切利自传》这是一本讲述享誉世界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心路历程的自传:一个生长在意大利乡下的失明孩子,如何通过艰难的抗争,不断超越自我,终成为世界*的歌唱家。 安德烈·波切利在黑暗世界里享受静默的音乐,他甚至想给音乐重新下一个定义。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知他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吧。
《贝多芬》一书主要讲述了德国 作曲家、音乐家贝多芬的传奇故事。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悲惨。他一生穷困,饱受病魔的困扰,也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甚至他那两只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真是受尽了折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够那样真切地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突破了重重苦难,而从苦难的深处,引发出欢欣和幸福来馈赠给我们的缘故。 这本《贝多芬》由文心编写。
我们往往因为繁忙与喧嚣,如梦如幻、浑浑噩噩地虚度了许多年华,对身边的物是人非,或人是物非,却全然不觉。今天的音乐生活琳琅满目,无比丰盛,但似乎越来越与当下的生存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音乐的商业化速度与浮躁的世人对音乐的轻视程度成正比例发展,这一切都来得太快。在音乐的形态触目皆是而音乐的本质渐被遗忘的“非典型”音乐状态下,我们该怎样享受音乐?如何聆听音乐?
鲁宾斯坦是位相当长寿的演奏家,而正如他源源不绝的活力,这位堪称为20世纪伟大的萧邦诠释者确实是维持了八十多年的演奏生涯。鲁宾斯坦在13岁时就和柏林爱乐合作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及圣桑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但很有趣的是,他却一直等到39岁时才开始录音,此外,他还亲自写了一部长达千页的自传,这都是和其它演奏家大异其趣之处。 鲁宾斯坦为波兰犹太商之子,三岁开始学琴,四岁登台演奏,十岁的时候,经由小提琴大师姚阿幸的介绍,师事于柏林的名教授巴尔托。然而在1904年,当时鲁宾斯坦17岁,因感受到老师巴尔托有讨厌犹太人的迹象,而离开了他,1905年,鲁宾斯坦在巴黎演奏,圣桑预言他必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然而,这位少年天才虽然在欧洲颇受好评,然而就在他次进军美国时,竟踢了块大大的铁板。话说在1906年,鲁宾斯坦接受了Knabe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後写出了钢琴奏鸣
女高音芮妮·弗莱明是当今音乐界 的演唱家之一,她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妙声音、惊人的表演天赋和令人叹服的艺术家气质,在世界各大歌剧院和音乐厅的精彩演出征服了无数观众。这本书是弗莱明个人艺术发展和其美妙声音的“自传”故事,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展现了如何成为一名演唱家的独特视角,并为有抱负的表演者提供了 的实用性建议。
这套“双子座”系列画册的内容具有开创性,其中每一分册都对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一位著名的画家进行别开生面的比较,探讨他们艺术活动的主题,影响以及英雄所见略同之处。每个分册都包括3个部分,对建筑师和画家各自生平的简介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赏析各占一个部分,第三个部分是对两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理念的比较。 20世纪初,“维也纳分离派”震撼了艺术界和设计界,打破了在审美上一味盲目摹仿以往艺术风格的羁绊。没有什么能比本书中两位奥地利艺术大师的作品更能说明这种范式的转换了。建筑师奥托·瓦格纳的著名之举是他摒弃了对历史上的建筑风格进行折衷主义的摹仿和混合这种一度支配了欧洲建筑的做法,进而倡导建筑要有现代材料、现代需求和现代社会的意识。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则与学院派的艺术风格决裂,
又是一个名人后代的故事,幸与不幸,都已命定地纠结在一生中,逃不开也躲不掉,全世界都爱他的父亲莫扎特,可是她只爱他,原原本本的爱。他和父亲谁又更幸运一点呢? 幼年跟随母亲和姨妈一路巡演时,他就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可是听众不甘心天才的故事过早地落幕,甚至连他的母亲也想把他当作莫扎特的替身。他不断地自问:我又在哪里,难道永远是“莫扎特的儿子”吗?挣扎中遇到一位娴雅的总督夫人…… 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终他发现了一个百丈红尘中哭过、痛过、爱过甚至被遗弃过的真实的莫扎特。他不再逃,不再恨。临终前,他终于坦然地面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且告诉心爱的人,他爱她,因为只有在她的心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窗帘要紧闭呢?也许拉开就有太多的观众,真相又要局促地钻回大公的衣裳里去。 因为爱,他选择了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