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阎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从艺65年来,阎肃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本书由阎肃的夫人李文辉所提供资料和图片结集而成,分为“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风花雪月’”、“半生戎马半生歌”上中下三篇,从阎肃家人、朋友、同事、学者、媒体人等多个视角,真实、生动、详尽地介绍了阎肃的创作、工作、生活情况和他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一位人民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作者通过对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从艺一生的叙述,表现出其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来之不易。作者作为马连良的后人,握有*权威一手的历史信息,站在京剧艺术的角度上,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隶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项目(2009---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全国政协文史馆持续支持项目),由京昆艺术家传记中心主任谢柏梁主编,李成伟撰写完成。该书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孙毓敏的一生。作者从孙毓敏的童年开始讲起,一直叙述到今。家庭生活、学艺生涯、舞台经历、政治遭遇等等在书中都有所涉及。将孙毓敏的艺术之路大概划分了几个阶段:戏校学艺、剧团工作、文革遭遇、回京再生、校长生涯。在对每个阶段的撰写中,都着重强调了孙毓敏对京剧的狂热追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力求浓缩孙毓敏坎坷人生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本书是20世纪20 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 中国第*女老生 孟小冬的传记。全书以孟小冬的戏曲之路为主线,同时展现其温馨感人的亲情、真挚温暖的友情、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气质若兰、孤傲如莲、有艺德有温度的京剧艺术家形象,而孟小冬身上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高尚艺德、匠人精神,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3集)》,通过鲍蕙荞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家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他们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作为同行,鲍蕙荞还问了一些有关钢 琴.演奏风格和 钢琴教学 方面的问题,特别想了解专家们对我国钢琴学生演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外国专家很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鲍蕙荞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我国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让年轻一代也了解中国的钢琴历史。我认为,从访谈录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比从教科书中更切合实际。非常感谢鲍蕙荞老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访谈,花费了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她的劳动体现了她对祖国钢琴事业的关心,对钢琴文化交流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1955年,为纪念京剧大师、戏剧泰斗梅兰芳先生从事舞台艺术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于4月1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大会;4月12日至17日连续6天,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主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演出;2月至12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著名戏剧家、导演吴祖光先生导演的彩色舞台艺术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三件当年中国文化界的大事,鲜见于以影像记录历史永恒瞬间的老照片。特别是记录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反映的梅兰芳代表性剧目舞台艺术形象的影像,从没有完整而系统地披露过。 本书作者、敏求斋斋主宗绪盛收藏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创造了“无谭不成戏”、“无调不学谭”之辉煌,拥有“谭叫天”、“伶界大王”之美称“谭派”创始人谭鑫培,是继承乃师著名老生程长庚的事业,将京剧引向成熟的巨擘。他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对老生艺术矢志不渝,终至炉火纯青的奋斗精神;勇救民女,着力提携杨小楼、梅兰芳等晚辈的高尚人品,对今天从事戏曲艺术的人们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而他得宠于慈禧却又死于北洋军阀之手的经历,无疑是旧时代伶人的生活缩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 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金庸 卷 流芳颂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马连良往事 章诒和 戏剧大师尚小云往事 章诒和 梅兰芳在美国 思蕴 王风卿与汪派艺术 梅兰芳 我与刘宝全先生 马连良 我的学艺经过 程砚秋 粤剧名伶红线女 刘怀远 回忆先师程继仙先生 俞振飞 父亲言菊朋的艺术生活 言慧珠 第二卷 风流人 修到从容自在禅 梅兰芳和他的 戏道 王大方 梅兰芳的手 苇窗 儒雅风流俞振飞 苇窗 四海一人潭鑫培 邹苇澄 武生宗师杨小楼 苇窗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 苇窗 京剧世家潭门七代 翁思再 剧坛巨人程砚秋 苇窗 三代名伶余叔岩 苇窗 于戏!叔岩 凌霄汉阁 忆孟小冬女士 许姬传 代伶王薛觉先对粤剧的贡献 谢永光 第三卷 掌故 梅兰芳与胡蝶战时在香港 和久田幸助 香港沦陷后与薛觉先二三事 和久田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书稿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 系列丛书之一种。 自民国以来,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家世、梅兰芳代表作《天女散花》剧本作者、徐悲鸿缘何绘制《天女散花图》、梅兰芳与鲁迅是否有恩怨等史实一直是难解之谜。作者通过长期调查考证,终于揭开谜底,推翻了诸多不实成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梅兰芳。本书所征引史料与所配图片,许多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面世,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听歌想影话梨园(马连良长子马崇仁八十年亲历)》是著名京剧艺术家马崇仁先生的一本“谈往录 ”。从艺近八十年,他总是用“不够”二字形容自己;而谈起父亲马连良的艺术成就,他却发自内心地兴奋,如数家珍一般。本书披露了艺人的艰辛成长历程,揭秘名家幕后的真实生活。《听歌想影话梨园(马连良长子马崇仁八十年亲历)》继《我的祖父马连良》后,马龙再推力作,钩沉马连良、侯喜瑞、李万春、叶盛兰等京剧大师的如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