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已有百年历史了,这几年来,它飞速崛起,在不动声色之间屡屡获奖、刷新票房纪录,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如今的韩国电影,不仅牢牢把持住在亚洲的强势地位,同时开始冲击世界,欲立足于世界电影强国之列。但是对于韩国电影,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始终缺少一部能够提供多种视角、多样史实的韩国电影编年史,这对正处于新的全盛期的韩国电影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不仅成为了韩国电影人心头之痛,也让许多外国的韩国电影研究者,感到资料匮缺而一筹莫展。因此,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牵头、政策研究组组长金美贤主编、三十多位电影专家和学者共同编著的《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2006)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囊括了1897年至2006年的韩国电影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十个时期。每个时
只有详尽的占有手的中国电影史料,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才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早期电影史的状貌才有可能更加明晰的呈现出来。这本《中国电影年鉴》的付梓出版,对中国电影史学界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中国电影年鉴(1934)》页数达到一千多页,在体例和构架上,正式确立了电影史论、创作理论、电影管理和电影教育的四个学术研究构架,奠定了中国现代电影研究的学科分类和方向分类,使得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在学术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内容上,它编入了关于我国及各国电影的历史、理论、电影教育的历史以及运用电影实施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实录,还有当时全国所有制片公司、各大影院、电影从业人员的名录,及1932年至1933年国产片和进口影片的详尽片目与分类记载;在类别上,它从电影史论、电影政策、电影机构、
《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以视觉文化为主题,包括视觉文化理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和当代电影批评等几方面内容,核心都在视觉性问题。具体的讨论对象包括通俗图像、绘画、电影与文学等多种媒介,探求形式与意义在图像与影像世界的展开方式。《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研究希望能够平衡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形式与视觉性的细密分析,另一方面则是观看的政治,即这种视觉性与观看行为成为可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其叙事的意义效果。 视觉性是一个时代特定人群共享的观看图式,它的形成与其特征从来都是这个时代文化的秘密表征。所以《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定名为“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性作为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重要表现而被理解。《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
《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电影美学雏形——兼涉对新、旧中国电影审美的比较分析(1949-1958);风云激荡的新中国电影美学走向(1959-1966)等。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德勒兹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哲学的方法回应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新的感知方式与美学力量。他的研究既不同于以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解释学角度的电影研究,也不同于以麦茨为代表的语言学、精神分析学角度的研究——德勒兹既不是从现象学为导向的角度阐释电影本体,更拒绝将电影影像以语言学方式进行组合分析。
《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全面检验电影声音这门学科,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上。《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还向你展示了怎样在低预算、缺少设备、录音条件差的情况下获得的声轨。基于作者和其他级声音制作者的经验以及扎实的实用技巧,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相关的技术数据,并对有技巧的创建听觉体验过程给予了正确的评价。作者是电影声音行业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就是从他的视点对声音部门作了全面的剖析,不仅涉及了当代的实践操作,还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建议,指导读者怎样避开各种陷阱。同时本书第3版完成了全面的更新,在声音修复和非线性剪辑方面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还增加了“低预算策略”一整章内容。 《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附带的互动DVD光盘,内含
《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全面检验电影声音这门学科,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上。《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还向你展示了怎样在低预算、缺少设备、录音条件差的情况下获得的声轨。基于作者和其他级声音制作者的经验以及扎实的实用技巧,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相关的技术数据,并对有技巧的创建听觉体验过程给予了正确的评价。作者是电影声音行业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就是从他的视点对声音部门作了全面的剖析,不仅涉及了当代的实践操作,还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建议,指导读者怎样避开各种陷阱。同时本书第3版完成了全面的更新,在声音修复和非线性剪辑方面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还增加了“低预算策略”一整章内容。 《电影声音实用艺术(第3版)》附带的互动DVD光盘,内含
电影作为现代工业、文化和社会娱乐形式,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运作和商业经营。特别是在1896-1949年间面临内忧外困、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碰撞的中国,中国电影业在此时的发展面临着西方电影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尤其离不开有效的商业开发。此时,电影广告作为中国电影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推手,深度参与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播,在商业、文化的时代际会与碰撞交融中,自身也形成了独特的电影广告文化。为更宏观地梳理、分析1896年至1949年中国电影广告发展和文化形态,《华语电影研究文丛:中国早期电影广告文化史研究》选择对较宏观层面上的电影广告进行研究,即所有与影片、影事、影业、影人等相关的中国电影广告文化总体作为《华语电影研究文丛:中国早期电影广告文化史研究》审视和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将综合采用比较研究、
罗艺军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不仅博学而睿智,思路清晰,心胸开阔,为人坦诚,更难得的是他具有历史反省和历史批判能力。作为电影理论家,罗老师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他的讲述也依然如此,重在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且经过漫长的人生旅程的沉淀,他对所经历的人和事大体上都能保持一种从容平和、冷静客观的心态,因而大部分时间语气都是平静缓和,但偶尔说到激动处,语调也会有所起伏。《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银海沉浮录罗艺军口述历史》中的不仅当年的影事沉浮,还可以“窥斑知豹”,通过个人生活工作的遭遇反映出大的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更能让人了解这样一位即将年届九甸的老人的内心世界。
《想象中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把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研究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再现关系,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及文化价值,力图发现中国电影在当时呈现的共同的创作心结,分析研究当时的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如何在那个交错的年代里反思历史、再现当代、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