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吉米 亨德里克斯的名字,人们大多想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摇滚乐坛传奇故事。蒙特利尔音乐节点燃吉他的火爆场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奏起《星条旗》的庄严时刻,乃至他扑朔迷离的突然死亡,无不为人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疯狂与绚丽的光鲜外表下,这位吉他之神的心中却深藏着持续一生的孤独与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正如克罗斯所说,他一生站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眼中能够看到的,却只有他自己。
《安迪 沃霍尔》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安迪 沃霍尔的一部传记。作者在查阅档案、阅读相关作品,以及大量走访的基础上,按时间线索讲述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争议性的一生。不但有对沃霍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点有着总括性点评,而且将其人生分为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地描述安迪 沃霍尔的家庭、学习、波普艺术、实验电影、电视节目、晚年创作等,精彩纷呈地呈现他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本书是作者带着研究的目的与精神,进入安迪 沃霍尔这一书写对象的,作者也对自己所运用的材料做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本书提供的一份清晰的文献梳理。
内容简介 ★鲍勃 迪伦传奇 滚雷 巡演的珍贵文字与图片记录 ★美国多栖编剧、普利策奖得主山姆 夏普德作品 ★装帧精美独特、富有年代感 1975年秋,鲍勃 迪伦带着他的滚雷巡演团(Rolling Thunder Revue)踏上了一趟将会载入史册的传奇巡演。巡演团人员混杂,有音乐家、歌手、画家等等,其中包括琼尼 米切尔(Joni Mitchell)、米克 朗森(Mick Ronson)、艾伦 金斯堡(Allen Ginsberg)、琼 贝兹(Joan Baez)和杰克 埃利奥特(Ramblin' Jack Elliot),以及本书作者山姆 夏普德(Sam Shepard)。他们犹如一群真正的流浪吉卜赛人,遍踏新英格兰22座城市,巡回演出。山姆 夏普德受雇于鲍勃 迪伦,为计划拍摄的巡演纪录电影撰写剧本。虽然电影从来没有实现,但夏普德记下了这趟旅程中许多弥足珍贵的时刻和感想;而巡演团的官方摄影师肯 雷根则拍下了巡演中一幕幕动人的瞬间
本书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元老级配音艺术家、译制片导演苏秀*的回忆录,完整生动地回顾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电影艺术的相关札记。苏秀作为时代亲历者,其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手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老一辈译制片艺术家的鲜活身影和动人事迹,更可一窥上世纪50-80年代复杂多变的文艺风向及历史洪流中真实的艺术家命运。同时收录作者的生活、工作的珍贵留影,真实记录记忆中那些 好声音 诞生的当下,为读者展现译制片黄金岁月里,艺术与人生的打磨历程
肯尼斯 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在关于风景画与裸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艺术的大众推广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岁时他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使馆藏在轰炸中得以保存,同时又推行 每月一画 等计划,使博物馆成为战争中抚慰、鼓舞民心的机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艺术纪录片《文明》在全球范围热播,开启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艺术普及的先河。本书为克拉克的人生纪实,作者詹姆斯 斯托顿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开过的档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拉克献身学术研究与公共事业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本书主体为著名演员和导演谢添的口述自传,后附他的长子、著名演员谢钢对父亲的回忆,以及电影研究者对谢添生平及其艺术成就的全面介绍,构成了对谢添一生的立体式呈现。它不仅讲述了谢添曲折的世纪人生,披露了大量电影幕后的细节和故事,而且展示了百年中国的社会风貌和电影在中国的艰难发展历程。如北京天桥的众生相、逃难中的悲喜剧、主角不在时被军阀逼迫演出戏剧,等等,这些在谢添幽默风趣的讲述中,令人感慨万千。而谢添机智、乐观、豁达的个性也跃然纸上,可以说在写实中达到了文学的艺术效果。谢添确实不愧是一代艺术大师。
本书是关于著名音乐人鲍勃 迪伦的传记。鲍勃 迪伦是现代流行音乐界无比重要的艺术家。他是一位伟大的歌星,一位非凡的现场表演家,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也是他那个时代*为杰出的歌曲创作人。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 作者以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写作,并与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建立了联系,并对其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新的专访,从而清晰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每一个方面。
当代著名歌唱家腾格你的艺术人生自述,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人与音乐的相互选择和彼此互动。少年自杀未遂,青年辗转求学,不其然中一举成名,跻身乐坛的冷暖自知,莫明的四十岁危机,对当代流行乐精辟入里的评论,对自我身份的辨认,一个深情者,一个对音乐民族、父母、亲朋始终拥有绿色心境的人。底蕴深厚、色彩缤纷,真实而富于情趣,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为什么“在他的一首歌中,都有一把马头琴” 《天唱(我的艺术人生)(精)》分为“腾格尔,天的意思”、“十四岁,自杀未遂”、“婚姻爱情,那是要有缘分的”、“‘蒙古王’?蒙古人”等13个章节,腾格尔在书中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就自己的成长、家庭、爱情、工作及对流行音乐的看法等方面向读者娓娓道来。这《天唱(我的艺术人生)(精)》装帧精美,配有大量图片,展现了腾格
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他的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批判总结,又从多方面启发了中国主流思潮的推陈出新。本书以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为指针,*阐述了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由社会变迁到文化转轨,时代呼唤着思想巨人。而王夫之一生的社会经历和学术耕耘,正使之成为“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思想巨人之一。以此为背景,对王夫之的学术成就,大体分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政治经济思想、宗教思想、文艺美学思想等六方面,分章阐述,着重揭示其超越前人的理论上的创新和贡献,揭示其对中国近现代思想运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恰当地论定其历史地位。本书尽力融会国内外已有之研究成果,是一部自为经纬、别具独见之作。
在这本自传中,美籍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回顾了自己从琴童到优秀钢琴家的成长过程。 读伟人的传记,尤其是自传,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因为它包含了伟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贯穿于伟人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精神。很幸运,现在有梁全炳一家音乐爱好者热心地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自传《我的青年时代》译成中文,为我们认识、研究这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这部自传中,阿图尔·鲁宾斯坦诚实、坦率地叙述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学习音乐、独立奋斗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文笔生动细腻,极富幽默感。
漫画在中国萌芽,随西风东渐而俱来,到风云紧急的30年代,葳蕤成荫,臻于壮实,文坛上的杂文,艺苑中的漫画,双双成为激越的时代鼓手,攻守相应,一时瑜亮,引人瞩目。乐平就是其中新锐的一员。 抗战军兴,乐平冒着连天战火,踏遍燃烧的中国大地,以画报国,健笔纵横。抗战胜利,内战又起,乐平着意描绘了流浪儿三毛的故事,腕底春秋,表达了他对种种黑暗和不义现象的严正指控,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因为一切战争和社会性灾难,承受沉重的,首先是妇女和儿童。 乐平用画笔辛勤劳动了一生,给祖国历史画轴上挥洒了无数针砭风颂的笔墨,同时完成了自己忠诚的艺术家形象。特别是三毛这一典型的创造,几乎倾注了他大半生的心血。三毛是现当代中国儿童的综合性画像,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小天使的天真烂漫,喜怒哀乐,异行奇遇,超自然负
欧阳予倩,现代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我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分生平与文学戏剧活动,创作自述与戏剧主张,研究评论文章选辑,资料目录索引等四个部分,全面收集了关于欧阳予倩的研究资料。
对作者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事艺术创造性劳动,无论是绘画,是篆刻,还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数千幅画,数千枚章,还有二百多万字的研究著作。他在匆匆忙忙中渡过了61个春秋。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其命惟新”。他为了艺术为了创造而来到这个世界。因此,他在艺术劳动中留下的业绩也都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新。这使他格外被人看重,也使他的作品格外被人珍视。 本书包括了《傅抱石所造印稿自序》(摘录)、傅抱石的出生、南昌时期、日本留学时期、重庆时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