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邹一桂在绘画过程中还敏锐地察觉到了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即中国绘画重神韵而西方绘画重技术。在《小山画谱。西洋画》中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一,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时至今日,邹氏的论断对于中西艺术差异的论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邹一桂的主要绘画理论著作是《小山画谱》。全书共分上下两卷,主要是论述花卉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四知”之后是讲各种花的画法,共一百一十五种,花叶形色俱道。接下为取用颜色,共十一条,各详叙其炼制之法。下卷首摘古人画说,间或参以己意,共四十三条。后附胶矾、纸绢、画碟、画笔
这是一本以叶企孙的成长历程、治学经验、创业经过和半世坎坷为主线,以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为主要活动舞台,贯穿着吴有训、梅贻琦、翁文灏、顾毓 、赵忠尧、萨本栋、李书华、竺可桢、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黄子卿、熊庆来、杨武之、严济慈等一批留学回国的元老,培养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王竹溪、钱三强、程开甲、彭桓武、王大珩、钱伟长、秦馨菱、戴振铎、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院士和“两弹一星”功臣及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的全过程。本书用翔实史料证明,没有这个科学家群体,我国的综合国力将难以想象。这些人多数已不在人世,有些已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的教育思想、成才经验都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本书还就因为受到“熊大缜冤案”的牵连而使叶企孙蒙受不白之冤的历史事实作了澄清,此外还涉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