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兴趣还包括哲学、历史、物理学、气象学。 在寻找宇宙和谐规律的过程中,借助第谷 布拉赫的观测,他发现了三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规律,他认识到了太阳系的维度。开普勒的工作对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非常重要。他在科学史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但是关于他的工作和生活,人们了解得还非常有限,这本书会把他真实地呈现出来。
李文华院士是国际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最后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优秀个人品质。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庄逢甘院士传记》叙述了庄逢甘院士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通过记叙他的人生历程和科技生涯,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他的业绩与贡献,彰显他热爱祖国、忠诚事业、奉献航天的家国情怀,颂扬他知识渊博、思维缜密、见解前瞻、创新进取的大师风范,弘扬他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团结共事的融合精神,追忆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举贤荐才的育人之道。他以朴实而厚重的足迹、随和且宽容的品格和业内的成就与业绩,彰显了至高至善、无怨无悔的科学家的本色与底蕴,成为了广大航天工作者敬仰的楷模。
梁守槃,中国著名的导弹总体技术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梁守槃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导弹总体技术、航空与航天发动机技术科学家,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梁守槃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梁守槃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启迪和激励新一代航天人崇尚科学,献身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本书为202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任新民在调入 五院正式从事导弹研究之前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任新民从仿制“1059”导弹开始到“东风”系列导弹、“长征”系列火箭、试验和通讯卫星,再到载人航天论证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开始的 探月工程 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 叶叔华星 。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本书分早岁艰难、寒窗苦读、求学浙大、头角峥嵘航天、倾心教育、社会交往、为人处事、家庭生活、白绢斜封、晚年探索。内括:德清胡氏;1928;父亲胡葆良;辗转求学;初中生活;高中岁月;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等。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是科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是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
暂无内容简介。。。。。。
曲金良等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是 海洋局委托立项“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 终成果。本书撰写的宗旨,是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求,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理论构架,较为系统地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等基本问题,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基础理论观念和方法。 全书含绪言和主体内容九章。绪言阐明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已有基础和目标指向、基本概念、主要内涵; 至二章宏观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主体构成等基本问题;第三至七章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等具体形态;第八至九章专题论说中
时光飞逝,六十年前我到华东师范大学首次开课任教时的学生梅安新教授已届八十高龄了。他们这个班级我任课多,带领野外实习长,所以我对每一位学生非常熟悉。梅安新算是一位学习刻苦、作业认真、工作非常细致的学生。所以1957年河口研究室(河口海岸研究所的前身)刚刚成立时,恰巧他们这一届毕业,学校要我开出留人的名单,我就报了梅安新、恽才兴、虞志英三人留到研究室工作。我对于梅安新在工作中勤恳踏实,刻苦钻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开拓精神很为欣赏。他在工作后仅两年时光,就在长江三角洲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的论文,这是我国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首次进行的系统划分,而他对长三角前缘(含上海地区)疏松层下限和分层的见解,可以说是长三角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一项奠定基础的工作。 梅安新在工作上
段子俊同志1950年12月奉召进京,投身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航空工业资格老的老航空之一,是我敬重的航空工业老领导、老前辈、老学长,我还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我1959年从苏联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我们共同奋斗在我国航空工业战线上,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亦领导,一路走来,情深义重。 要说和段子俊同志的交往和友情,还得从我的父亲朱其文说起。我的父亲和段子俊同志是老战友。1945年9月, 段子俊同志随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延安奔赴东北。我父亲当时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一到沈阳,立即宣布成立东北局,由彭真同志担任书记,陈云同志担任副书记。彭真、陈云同志主持于1945年9月19日在沈阳“大帅府”驻地召开重要会
曲金良等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是 海洋局委托立项“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 终成果。本书撰写的宗旨,是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求,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理论构架,较为系统地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等基本问题,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基础理论观念和方法。 全书含绪言和主体内容九章。绪言阐明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已有基础和目标指向、基本概念、主要内涵; 至二章宏观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主体构成等基本问题;第三至七章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等具体形态;第八至九章专题论说中
本书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作为全书各个章节的引言,以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se)的观点,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大气、天文等诸多学科,阐述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后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芩(Crutzen)提出的*地质时期“人类世(anthropocene)”作为全书的结尾。虽涉及的知识面广,但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是一本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科普读物。在翻译中,译者对自己较熟悉的专业知识而言,是?“温故知新”: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从互联网上得到了许多资讯,在此,感谢那些网上作者。译文中,经征得原作者金庆烈教授的同意在个别处做了删减或增补;本书版的中译文稿于2008年7月完成,此后,应作者的要求按修订版修改和增补内容。由于译者的水平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
本书是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过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的经历。 本书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兼具,内容真实、语言朴素、图文并茂。适合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