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的学术传记。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钟世镇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本图解是根据以《内经》为主的古代医籍的有关记述绘制出来的,它不可能代表经络线路分布的确切情况,而只是一种示意图。作者对图的设计、绘制及经络线的布局,除使其形象化外,其经络线的分布并未超出古代记述的轨辙;但对循行途径不够明确的,或者历来有不同见解的,则根据经络循行规律和人体解剖规律稍加补充。经络线路的循行,均以《内经》记述为依据。在发展中出现的补充线路,如奇经八脉中的维脉线路、足三阴经胸腹部的线路,则以《针灸甲乙经》穴位所述来定位。为了与古代经络图进行对照和参考,笔者采纳了朱琏《新针灸学》中的仿明版古代腧穴经络图。此图虽不能完全代表古代经络图,但在宋代以后的经络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行医于基层的实践,就如何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如何推进医疗保健体制改革、如何加强社区医疗的建设、如何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正确实施病人选择医生、如何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处理好医患关系及如何指导患者就医等。作了宝贵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见解。日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对病人健康负责的医生的喜悦、烦恼和矛盾的心情,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在我国卫生改革征途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对这些问题应引起的思索。这是一本不仅是广大医生、卫生行政领导,而且也是广大病人和社会各界值得一读的好书。 日记内容主要涉及人们在医疗消费中的一些心态和误区,医患之间的关系及矛盾,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缺陷,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等内容。
本书共七章,章以文字和线条图对皮瓣原理进行简明讲解,第二至第七章按皮瓣应用的解剖部位,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各种皮瓣的临床应用。全书共有实际病例220例,示意图370余幅,反映手术过程的彩色照片1400余幅,内容涵纳临床常用皮瓣移植技术。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整形、美容外科医师的高级参考书,亦可供烧伤外科、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普通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相关学科医师阅读参考。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