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本书以作者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作风、创新精神、哲理人生和高尚情操。本书带你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情。本书是青少年励志的佳作,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袁隆平,触摸杂交水稻研究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读本。
本书从袁隆平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中国 当代神农氏 百折不挠破解人类共同理想的人生之旅。从矢志求学到婚姻生活的情感历程,细述袁隆平先生过往一生,全景式展示了他生动多彩的生活、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胸襟,将这位科学巨人还原为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普通人。 23个重大人生节点,60段人生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袁隆平,触摸杂交水稻研究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从博物少年到科学巨匠:鸟类学家郑作新》主要介绍郑作新先生一生从博物少年成为科学巨匠的经历。《从博物少年到科学巨匠:鸟类学家郑作新》分两大部分。*部分由50篇文章组成,由郑先生家人撰写,主要包括少年家庭的遭遇、初入大学的经历、海外求学的境遇、学成归来的生活以及在鸟类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等,记述他的博物少年成长经历以及推动中国鸟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第二部分由20篇文章组成,由郑先生的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撰写,他们都是我国鸟类学、生态学的大科学家。由他们记述郑老先生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等教育理念和方式,以此来描述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袁隆平的青少年时代》主要内容包括:二毛的特殊洗礼;“烟花三月下扬州”;胖狐狸的故事;山羊和灰狼的故事;“人是从哪里来的?”;永志不忘;来到嫘祖的故乡;战乱中的世外桃源;“二毛落水了!”;“什么是人生的色泽?”;雾都重庆的年少时光等。
本书以邓氏家族为背影,描写邓植仪在其父“国以农立国,农为根本”思想的影响下,自幼对农民和农业有着真挚的感情和兴趣,促使邓植仪终选择攻读冷门的土壤学,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1909年,21岁的邓植仪怀揣“科技救国”的抱负,远渡重洋,抵达大洋彼岸,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攻读土壤学,并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邓植仪婉拒导师留校工作的建议,毅然回国,回国后供职于北平中央农事试验场,1916年起任教于长沙高等工业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应广东省省长杨永泰之邀,出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邓植仪开创性地组织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土壤、农业资源调查,这在当时的国内,规模空前。令人备受感动的是,尽管在那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的时代,
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他(她)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把传主们的故事讲得生动有情,很有气势。相信小读者们在阅读这套丛书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三强等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地里、在发射基地、在戈壁荒漠的忙碌身影,也能真切地领悟到他们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拳拳赤子之情。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嘉言懿行,令人萦绕于心。本书为该丛书之一《袁隆平(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青少年励志读本)》。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余松烈是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农学家、教育家。传记以时间为纵线,以余松烈学术成长的重要节点作为章节划分的依据,以余松烈在农村的小麦高产试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普及工作为主线,介绍余松烈的学术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为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近十倍增长所做的重要贡献。共分为求学经历、早年谋生、早期教学科研工作、创新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完善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服务三农、推广科技及矢志不渝、教书育人、品德高尚等九章及结语。
《感动中国的时代先锋·两弹元勋:邓稼先》我们可以不时看到中外文化对邓稼先的影响,成为他成功的助推器。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一批科学家开始艰苦卓绝的研制工作,同时还要对妻子、父母保密,忍受至亲至爱的人的误解。我们不是看到先贤“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教诲的直接影响吗?而他和“青椒”、“小白”等年轻人亲密无间的相处,他成为兵团级干部后依然有专车不坐,自己坐公交车外出的事例,不是可以看到一生布衣的艺术大师邓石如的影子吗?和人们熟知的陈景润类型的科学家不同,在科研生活之余,邓稼先的生活是丰富的,他不仅是花样滑冰的高手,对放风筝、逗空竹也很在行。他喜欢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马连良的《四进士》,同时又酷爱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每当遇到困难时都会反复倾听那昂扬、激越的旋
随着养殖科技的发展,相关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1935年由蔡无忌、程绍迥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兽医学会。1936年又与刘行骥、虞振镛等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1963年由伍献交、朱元鼎等发起建立中国水产学会。同年由孙本忠、郑辟疆等发起建立中国蚕学会。1979年由马德风等发起在中国农学会分科学会中建立中国养蜂学会。学会的建立,在开展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科技知识,以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交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养殖科技事业的繁荣、提高和普及。 为了记述对养殖科技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艰辛攀登科技高峰的成功道路,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后继者能从前人走过的道路中汲取可贵的教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立志成才的理想
这本《情系粱菽(卢良恕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其中一册。 《情系粱菽(卢良恕传)》(作者宋彬、沈鉴宇、孙素芬)收录了《注重调研不尚空谈》;《情系攀西》;《关注黄河三角洲》;《考察西藏“一江两河” 流域农业》;《老骥伏枥再作贡献》;《学术上的“ 苦行僧”》;《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亦父亦师亦领导”》等内容。
东方魔稻之父,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战天斗地,探索杂交水稻,挑战权戚和饥饿。他开创水稻高产之路。 东方魔稻 终掀起世界范围的 绿色风暴 ,为世界消灭饥饿作出巨大贡献。
宋应星是17世纪中国明代卓越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史中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世界名著,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他的《野议》等四种著作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作品,其中闪烁看不少光辉的思想。 本书是作者根据30多年的实地采访和文献调查所获得的许多新的手史料而写成的有关宋应星的综合性评传。全书共13章,分别叙述宋应星的时代背景、家世、生平事迹、社会关系、著述、政治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技术思想、历史地位、国际影响及其著作版本,对宋应星一生各个方面作了评述。附宋应星事迹年表。全书有插图80幅,其中不少为珍贵插图。 本书可供高中以上学校师生、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历史、科学史和理论工作者参考。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它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的平实的生平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人尽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书的写作是作者在与袁老先生本人亲自聊天后,掌握详尽的手材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板,3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会锻炼的人也不会工作。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与他的事业成功与否是成正比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解决21世纪的吃饭问题,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人要正直、要乐观,对国家、对人类都要有感情才行。